•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考古

吴氏源流考

时间:2017-08-29 00:00:00   作者:   来源:   阅读:10978   评论:0
内容摘要: “吴”之古象形字,即为上一太阳侧立一人,一人逐日。吴氏,太阳图腾部落也,以逐日向东为部族使命。在中国,兴于炎黄,盛于商周,曾为春秋五霸,吴国既灭,吴人分布海内外之天下。其直系后代知名者有周文王、吴王夫差、日本天皇、成吉思汗。一、吴姓起源 吴姓,炎黄子孙。一称始于炎帝姜姓......
      “吴”之古象形字,即为上一太阳侧立一人,一人逐日。吴氏,太阳图腾部落也,以逐日向东为部族使命。在中国,兴于炎黄,盛于商周,曾为春秋五霸,吴国既灭,吴人分布海内外之天下。其直系后代知名者有周文王、吴王夫差、日本天皇、成吉思汗。
 一、吴姓起源
      吴姓,炎黄子孙。一称始于炎帝姜姓,因虞吴部落而得名;又说源自祝融氏,火神日神,吴回氏族;再称有源于姚姓;最终,有文字史以来,称出于黄帝姬姓,后世又称姬姓吴氏。
      公元前1200年前后,中国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父(姬姓)率部落定居陕西岐山周原。其有3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周文王)最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为继承人以便日后大位可传给姬昌。太伯与仲雍为让贤,携其部族远走,奔东方继续逐日至东吴之地,三拒季历之邀,最后断发纹身,以与祖宗礼法不合为由,不回中原,在兹建立吴国,正式以国为姓,至此,吴姓遂定。天下吴姓,由此尊泰伯仲雍为吴姓之祖。也由此之经历,吴国之吴姓一直打上了起始的烙印,即:轻大位、大迁徒、断发文身、敢违祖宗成法、决绝、以逐日为本。
       东周即春秋后期,占据吴越之地已传国25代的吴国,经济、商贸、科技、军事、文化全面崛起,其经济商贸打通了从东南亚至东北亚的海内外商路,利通天下;其科技以冶炼技术领先中原,擅长打造刀剑及铁器,天下最利;其军事,不仅有孙武、伍子胥两大兵家,更传下不世奇书《孙子兵法》成为天下兵家之祖,更有古中国最强大的一支海军,在内水战胜越国水师之后,东出东海与齐国海军大战,被誉为古代世界第三大海战,虽遭败绩,亦显实力;其文化则有春秋南北二圣之南圣之季札,其贤名和学术造诣,享誉中原。再加上吴国国君,竟然数代出现兄弟让贤避位之义举,其君主择贤而立,得位的国君竟然培养出来个个乐死轻生、视死为荣的吴姓传统、吴国精神。时机一到,吴国成为春秋五霸,成为列国盟主,就是实至名归了。然而即便在吴国最强大之时,其居安忘危之精神也未或忘,季札虽也数次让贤避位,不当国君,却实际担起了太阳部落之吴国族长之任,利用吴国担任中原霸主之利,组织吴国氏族分别越过中原北上再北上、由吴越之地东进再东进、南下再南下,一方面继续其逐日部族之使命,另一方面为其日后亡国之时不至于灭族灭种,留下了退路。
       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被曾为其灭国,卧薪尝胆而复兴复仇的越国所灭,自此再未复国,吴人四散,数千条战舰组成的吴国海军被越国水师击败后而无家可归,一部被迫飘流海外。一部被驱逐出境的吴人向南与南方诸族融合,范围远播南方各地,直至中南半岛,回西部则渐通四川、云南、打通了缅甸通道,在吴越当地的遗民渐于越人复合,这些残部共同在中国留下了吴姓,最终成为中华第八大姓,其杰出后人无数。有名者如周末名将吴起,亡暴秦之吴广、西游记之吴承恩、儒林外史之吴敬梓、画圣吴道子、吴昌硕、棋圣吴清源、引清灭明之吴三桂、近代差点失身成日奸的吴佩孚、台湾吴大佑等等。而另一部分在吴国灭国之前和之后,在季札安排下,分别远赴塞北、东北、海外东南亚、台湾、越南、缅甸、日本等地的氏族精华一部,从此开始谱写了全球传奇。
       二、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创建,建立海上商业王国。
       2000多年前,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即存在一条海上商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这条通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商周时期,这一通路的起点,正在吴国治下,吴国其向东逐日、善迁徒、不畏死、善经商、精通农耕、冶铁、丝绸、造船的国民属性和国家属性,正得天时地利人和,吴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开拓者。其亡国之后,吴姓子孙远播国外,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的过程,是中国最早的移民过程,更使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上千年。吴姓子孙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之路周边建立的吴姓国家,护佑这条商路的时间多达2000余年。在从东太平洋经南海至印度洋之间,吴姓和其它的海上商业氏家,一起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海上商业帝国,悄悄地伴随着大陆上的中华帝国,一直到了今天。
    三、建立倭国,大和国,定名日本。
       日本列岛本无“日本”之名,其先古史和挖掘考古显示,曾在公元前1100年和公元前500年前后,出现两次最重大的文化突变。这两次变化,彻底改变了日本文明史。此前已有所述。当我们学习日本史时,按时间对比即可发现和确认,公元前1100年前后,正是殷商被周武所灭,商之遗族奔向朝鲜之际,以及吴姓之泰伯一路向东,逃离东土之际,而吴姓之“断发纹身”,恰恰正是日本先民上千年中的重大特征。公元前500年,日本又一次受到外来移民的重大影响,而这一时间,恰恰与吴国被灭前后,季札组织吴人向东、向东北、向东南的分流和继续逐日的时间相符。
       事实是,日本与吴国故地隔海相望,吴国国破家亡之后,吴国部分水军,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及吴国子民一部,到达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便在这里扎了根,带来文明的种子,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民众的首领。世界独特的日本语与吴语相合处甚多,和歌即吴歌,和服近似吴服,吴国擅长的冶炼、铸剑等工艺在日都有传承,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倍极兴旺,最终,建立起“倭”国,倭与吴在南语中同音,成为日本数百番国中的一个。至中国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之际,倭国渐渐强大,统一了全岛。在此时,从大陆获得了印刷术和纸张,将列岛之名,渐改名为“大和”,以日为本,日出之地,定义“日本”两字,实与“吴”字之义相同。日本即吴。也由产生了日本史。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史前半为神话史,后半为文字史,自神武天皇创世前25代均为遥不可证的传说,视为先皇,而26代为大和国之创立者,被称为“继体天王”,此后,进行有文字可载的实际历史。细察之,神武天皇建立日本之日,竟然是吴姓始祖吴泰伯的生日,而中国的吴国经25代而亡,日本将第26代天皇称为由虚而实的开大和国之天皇,实非巧合。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中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都有记载。元朝初年,《通鉴前编》载:“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人海为倭。”日本著名僧人中岩园在《日本纪》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日本《新撰姓氏录》载,“松野,吴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之始也。”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更推定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这一批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后代数千年来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许多姓氏。如当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日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吴文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父”吴父聪,都是日本吴姓的佼佼者,著名中日活动家,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也为吴氏子孙,日本天皇,干脆直认自己姓吴。对中国吴姓子孙,日皇倍加关注,一有吴清源赴日成为棋圣并最终加入日籍,二有中国吴氏裔孙吴佩孚将军被日本人告知,他和当时的日本天皇同为吴太伯第121代子孙,要求吴在中国北方组织亲日政府出任军政首脑。
四、建立越南吴朝。
       春秋末年越灭吴,大批吴人南迁,加入越人队伍,后来越国灭亡,吴人又随越继续南迁,大约在秦汉时期到达越南地区。秦汉以后,内地吴姓人因做官、经商、从军等原因陆续有人迁居越南。唐中期,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此记载也见于唐元和年间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南迁越南的吴姓子孙不断开拓进取,建立了功业。越南文字在使用拉丁字母前,一直使用汉字,吴姓之“吴”与中国无异,唐末五代时,南迁越南的吴氏裔孙吴权在越南建立吴朝。吴朝传两代而亡,吴人在越继续生活,名人无数。最出名的两人,越南黎朝时,杰出的史学家吴士连,他创作了越南第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大越史记全书》。当代南越政权的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吴姓在越南姓氏人口排列上为第六位。
五、建立朝鲜半岛古三国中的古高句丽国、古百济国。
       公元前37年,流入朝鲜之吴人夫余氏(夫差之余氏),建立古高句丽国,改姓为高,至666年亡。传22世,29王,历703年。另一支夫余氏,于公元前18年建古百济国,至660年亡,传国25世,32王,历681年。至今天朝鲜和韩国,吴姓、高姓、夫余姓仍在,吴姓列前20名。
 六、新加坡总理吴作栋。
       吴泰伯之125世孙。
七、其它。
       菲律宾之吴姓。据统计,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即有大约有五万多华侨华人,其中吴姓人口位居第七。
       缅甸之吴。缅甸全国皆吴,但此吴非为姓,是为助词,相当于尊称为:“老”。未明其出处。但缅族与中国同宗。诸吴家族特别云南王吴三桂经营云南、缅甸、东南亚和南亚多年,吴姓之影响传世甚远。
       其它尚有泰国之吴,柬埔寨吴哥窟之吴。
八、成吉思汗是吴泰伯第86世孙。
       现旅居加拿大的成吉思汗嫡亲宗室曾自白,根据传世宗谱,成吉思汗实为泰伯之86世孙,正是季札当地安排吴姓北迁蒙古避祸之一脉。近日一讯,通过对蒙古现存王室“黄金部族“的基因检测,竟然检不出什么蒙古基因,却可以肯定全是汉族基因,根本不是什么蒙古血统。另外当今中国汉族中的成吉思汗基因高达1/3,比现在的所谓的外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基因还要纯得多,多很多,成吉思汗及其后代特别是元顺帝之后,基因血脉更象是中原之汉人。闻听此二信息者,史学业内颔首微笑,不以为异。本来就知道成吉思汗姓吴,就是汉族南方血统,成吉思汗,实为姬姓吴姓,炎黄一脉,研究成吉思汗的,如果不向南找,去找什么蒙古人,那是天大的笑话。
       顺便回顾一下吴氏宗族的性格特点:凶残、屠城、精军工器械、两面性(一面屠城一面圣人之学),心怀天下,大迁移,不受礼法拘束,反智,进退迅猛的性格,两千年来,秉性如一。成吉思汗在大元初期的屠城、吴王阖闾的屠城、南京大屠杀-------干得出来的。有的事,一听就能听出是哪个族群容易出现的。阖闾夫差,日本人、成吉思汗,象是一家子。
       阿尔法狗通过研究吴姓之源流,或许可以得出以下之论:
       一、东亚文明实为一个整体,源出一脉,难以分割。
       从吴姓之起源和日后的分枝散叶至中原大周、日本大和、朝鲜三国之二、蒙古成吉思汗、越南、缅甸、泰国、菲律宾等地的家族史看,东亚的文明或称中华文明圈难以分割。吴姓仅是第八大姓,如果从世界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第一大姓之李姓、第二大姓之王姓,以及陈、林诸姓的起源和流传进行考证,得出的结果更是如此。
       二、东亚诸种姓部落中,普遍存在逐日之追求,以吴氏为典型。
      吴之祖为周,为姬,存在一个由西向东,不断迁移其生活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的显著过程。周之前朝之商,本身也是太阳部落,也是逐日为部落追求,商纣灭国后的余脉,在获得周武王(吴家的大侄子)许可后,在箕子率领下,继续全部族向东逐渐日,奔向朝鲜日本。而中国前三朝之夏商周之夏,有更多地文字考古证据显示,似与古埃及王室有密切关联,文化甚至血脉的关联,夏,也是逐日部族。这些部族,都有由西向东、向东再向东的部族追求。细考吴氏部落的来源,其来源于炎帝,祝融氏之南方部落的可能性极大,炎帝之形象,也是中华三祖五祖中之二的轩辕氏、神农氏的形象,竟然都与撒旦形象一模一样。其源应在中国的西方寻找。吴氏兴于周,建立于东吴,又与三星堆文明、古蜀文明的迁居方向基本相同。至此,一个中华文明的南支,由西南而生或而入,经川蜀、汉中、两湖至吴越,与中华北方文明相融的一个路线图就描画了出来。而炎黄一家之后,太阳部落继续向东,矢志不移,遂有吴家之北上、东进、南进。在东亚大陆的东北、东方、东南三个方向,继续向东。吴姓之志,定能实现,美洲、澳洲必为其目标,他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一定曾经达到。
       三、东亚大陆是文明的汇萃之宝地,海洋也是文明的发展方向。
       无数向东的文明,到东亚聚集,汇聚成了人类社会历史上的最高文明,大部在此生息,上下五千年。而其一小部携东亚文明之精华,奔向海洋,奔向太平洋,奔向美洲大洋洲,奔向日出之地,继续其逐日之梦想,这是文明之梦。而同时,东亚自生之文明,自古存在向西向西再向西,与西方交流之强烈愿望,中国南部之云南元谋、北部之泥河湾与东非峡谷之原始人基本同时期,存在双向流动的极大可能,中国东部的东夷部落,中原的黄帝部落存在向西流动的千年宏愿。东西向的原始人类和古文明之间的互相流动,史前文明和中古文明在中国中部地区汇集,由此生发出人类古文明中最壮丽的中华文明。
        四、文明有缺陷,种族有缺陷。克服种群缺陷,才能种族延结,才有文明延续。
       研究吴姓种族史,会对其典型性格有深刻的印象。重视物质、精于技术、擅长学习、喜迁徒、集体性、果决、视死如生、善战、以弱胜强是其一面,而以强凌弱、对其它文明的不良劣绩,是其另一面。这一层面,使吴姓在政治、国家的持久上,终难成器,吴姓的大战都是最终以败绩而终,种族都是失败而迁徒而终。这是其种族本性。
       本性不改的,不能成为文明举鼎者,不论吴王,或朝鲜三国,或日,或成吉思汗。
       不克服种族弱点,不能真正地融入世界人类文明之大潮,终难亡国失地,浪迹天涯。
       避其短,扬其长,历史已证明,能成为商业之王者,辟万里波涛,为子孙开万世福。
----------------------
       2017年1月,有讯,日本天皇即将逊位,新一代即将登基。
       作这篇《吴氏源流考》,给一带一路,给吴氏宗族,加些谈资。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