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再论长沙王吴芮的世次与左台吴氏谱的历史价值

时间:2019-11-10 17:55:35   作者:吴朗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925   评论:0
内容摘要:再论长沙王吴芮的世次与左台吴氏谱的历史价值撰文:吴朗近年来,关于长沙王吴芮的世次问题引起了诸多吴氏谱学研究者的关注。长沙王吴芮文化研究会已经主办过三届,目前就吴芮的世次问题尚无明确定论。近期华夏吴氏网上发表了一篇《芮公世次考证》的文章,在许多宗亲群里再次引发了对吴芮世次的讨论。笔...

再论长沙王吴芮的世次与左台吴氏谱的历史价值

撰文:吴朗

近年来,关于长沙王吴芮的世次问题引起了诸多吴氏谱学研究者的关注。长沙王吴芮文化研究会已经主办过三届,目前就吴芮的世次问题尚无明确定论。

近期华夏吴氏网上发表了一篇《芮公世次考证》的文章,在许多宗亲群里再次引发了对吴芮世次的讨论。笔者认真拜读了这篇大作,该文作者吴大行宗长与我有两面之缘,相谈甚欢,算得上是忘年之交。其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地研究长沙王吴芮的世系源流,令人钦佩。

如何考证吴芮的世次,笔者认同大行宗长考证谱牒要和研究历史一样,遵循唯物辨证史观和方法论。笔者决定重新研读多年来搜集的以余干为代表的古饶州谱,以休宁为代表的古徽州谱,经过仔细地研究分析,再结合比较、推理、顺证、反证、鉴别、判断、鉴定等方法,觉得大行宗长在文中引用的论据以及其观点存在商榷的地方。

笔者整理得出以下观点,请谱学研究者和专家指正。

一. 生子年龄推算不全面

江西诸多吴氏宗谱均记载夫差的生年为周景王十七年癸酉(公元前528年),吴芮生年一说为前248年,一说为前241年,暂按折中算,约前245年。从夫差生年公元前528年到吴芮约生于公元前245年,大约相隔284年。

据余干县裹屋、西隅、藕塘吴氏谱本记载:诸樊(19世)——光——夫差——友——弥庸——厥由——穆——平——申——芮(28世),吴芮是夫差的第8代孙,从夫差生子算起,经推算约41岁一代人;

吴大行宗长曾赴芮公诞生地余干县查找各支系民国之前的旧谱,旧谱虽然在“弥庸——申”之间的世系不同,但均记载吴芮是吴氏始祖泰伯的第28世。宗长认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段, 断定芮公为夫差公11世孙比8世孙合理,芮公为泰伯31世比28世合理, 是不科学的。他指出申公之前的3、4代祖公往往处于易名易姓的逃隐生活, 多与吴人一起“散处吴楚闽越间”,过着担惊受怕、朝不保夕的日子, 生存条件之恶劣可想而知, 不能按照越国的婚规婚法习俗如期婚娶生育。

大行宗长认为结婚受环境安全、经济状况、体态长像、年龄性情诸多因素的制约,不一定成功,即使婚育生子,存活率可能很低,因此各支系之间、同一支系的不同阶段、同一阶段的不同支系的生育率、成活率, 都是有差别的,各支系、各群落的人口增殖有快慢、多少,辈份有大小之差别, 耄耋称孩童为太公的屡见不鲜。因此他认为,吴芮的前几代祖辈因吴国灭亡避难于吴楚闽越间,过着隐居的生活,不可能按照当时国家的规定结婚,并且生子的存活率极低,这似乎解释了41岁一代人的合理性。

笔者起初认为大行宗长考虑的比较实际,然而经过科学考证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看历史真相。

据《左传》记载,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夏,鲁哀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夫差之子太子友与王孙弥庸据守泓上。当时夫差47岁,孙子弥庸已经属徒五千。从吴王阖闾争霸开始,吴越两国连年征战,造成了人口的急剧锐减。越王勾践规定:男子二十不婚,女子十六不嫁,罪及父母。吴国于是也采取加快人口增殖、增加劳动力和兵源的早婚政策,吴国王室提前早婚,鼓励平民也早婚生子。因此夫差16岁生太子友(公元前512年),太子友16岁生弥庸(公元前496年)就不足为奇了。公元前482年勾践伐吴时,此时的弥庸大约16岁。九年后,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此时弥庸已经25岁了。

吴国灭亡,夫差子孙避难于吴楚闽越间的高山崇岭,过着隐居的生活。余干县裹屋、西隅、藕塘吴氏谱本记载世系为:弥庸——厥由——穆——平——申——芮。大行宗长提供的西隅吴氏宗谱记载芮公生于(楚幽王元年)甲子年五月十三日寅时,即公元前237年。其根据八十来岁得一娃,娃成番君坐长沙”的民谣认为吴申80岁生子吴芮,也就是说吴申生于公元前317年。

那么从弥庸生年的约公元前496年到吴芮生年的公元前317年,四代人间隔为179年,实际约45岁一代人。也就是说,弥庸45岁生厥由,厥由45岁生穆,穆45岁生平,平45岁生子吴申。在古代,男子45岁应该是做祖父的年龄。

大行宗长的论述中有个关键因素未考虑进去。即女性的因素。结婚生子的年龄不能只看男性,最重要的是女性。按宗长的说法,吴芮的前几代先祖避难之时因条件限制不可能早婚生子。但是在提倡早婚的战国时期,女方愿意嫁给一个条件不好、几乎可以做自己祖父的男子吗?这个情况可能存在个别例子。

假设男子在25岁左右,女方15岁到20岁结婚,因各方面条件制约,生子导致幼儿早夭,男子在45岁左右老来得子,那么此时女方已经35——40岁了,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样的高龄产妇生子存活率难道比自己年轻时还要高些吗?但是四、五代人都是在45岁左右生子,这完全不符合生育的自然规律。

二.民谣作为考证依据不严谨

大行宗长在《芮公世次考证》一文中引用“八十来岁得一娃,娃成番君坐长沙。长老筋骨真个好, 笑死长沙百万家!”这首民谣来佐证夫差至吴芮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代数年龄差异。吴申在楚考烈王时任大司马,80岁高龄还能生下吴芮,这样的奇事却不见于史册,耐人寻味。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首民谣原出自长沙府志和赵氏青莲堂族谱。

据《长沙府志》和《赵氏青莲堂》记载,赵高峰,播州扶欢(今重庆綦江)人。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进士,累官至长沙太守,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告归。

赵高峰80岁那年,春播时长沙久未下雨,天大旱。出城祷雨,偶见一农女顶烈日在地中栽种辣椒,奇问:"久旱未雨,所种稼禾能活乎?"农女答:"不怕天干,只要地润。"当时赵高峰夫人张氏早逝,续夫人欧阳氏又早卒,各留一子名赵伸、赵参倡。赵高峰从农妇答语中悟出"不怕夫老,只要妻嫩"弦外之音,随续娶焦氏黄花,次年生子赵参仰。赵高峰的表弟罗廷献见赵高峰80岁得子,作《七绝》诗粘贴于壁嘲弄赵高峰。赵高峰见后,命人揭去,回吟一首《七绝》:“八十老翁得一娃,笑煞长沙万万家。果是老翁亲骨脉,依然复仕坐长沙。”

果然,哲宗皇帝亲政后(1086年),赵高峰告老还乡安居播州扶欢坝,赵参仰接任长沙太守。赵高峰得皇帝赐匾"青莲院",其后世子孙以此尊为姓氏堂名。赵高峰得皇帝赐匾"赵高峰得皇帝赐匾"青莲院",其后世子孙以此尊为姓氏堂名。

这段逸闻大家可以上网查到。

因此笔者认为,这首民谣实借赵高峰的七绝诗修改而来,用来佐证夫差至吴芮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年龄代数差异是不严谨的,也是不可取的。

三.吴芮的生年记载存疑

大汉开国元勋,集政治家与军事家于一身的吴姓历史上首位诸侯王——吴芮,其事迹散见于《货殖列传》、《诸侯王表》以及《史记》,班固编写的《汉书》中只有300余字的小传,诸史书均未记载吴芮的生年。

余干民国26年承传撰编的《合谱》记载了吴芮生于(楚幽王元年)甲子年五月十三日寅时,即公元前237年,大行宗长由此认定该谱为天下唯一的真传版本,是稀世珍宝,从而否定其他吴氏宗谱的价值。

笔者想先谈谈家谱的演变历程。

秦汉以后,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典籍。这时候的家谱实际上就是家传《世系》,是介绍先祖历代的血缘传承关系的图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吊线图”。这与我们现在接触的家谱不是一个概念。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宋代以后,修谱之风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

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分修《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创造了“欧苏体”,为后人所推崇,从而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到南宋经朱熹、文天祥等人的完善,加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

明清以后达到极致,宗谱记录了宗族成员的生、卒、葬、婚娶等,其内容已经远远超出汉朝时期的范畴。今人认同宗谱的概念实际就是从宋朝到明清时期格式的宗谱。有关学者认为,在清朝道光以后家谱造假风行所有姓氏。

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吴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苏州)建立泰伯庙,奏请朝廷寻访吴氏正宗后裔主持庙祀。吴胜(族谱作吴如胜)以家传《世系》进呈,汉恒帝审阅后,拍案称好。由此可见吴如胜进呈的是家传《世系》,而不是明清格式的宗谱。

查阅历史,与吴芮同时期的汉初名臣如萧何、张良、韩信等,其生年都不详,原因何故,那时的家谱只是世系图表。萧何、张良、韩信以及吴芮的卒年是因为史书记载了。

大行宗长指出余干这三本吴谱(合谱、里屋、西隅)载:浅公玄孙长陵又讳编,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诏复高皇帝功臣等一百三十六人家子孙,以长陵父(千秋)坐酎金国除。元康四年(前62年)上造长乐宫,诏复其,为公子有逸气。余干谱既然记载吴长陵坐酎金国除一事,却对吴芮为长沙王,勤政爱民,得江湖民心,汉高祖刘邦曾赞叹:“长沙王忠,其定著令”,这样的事迹不见谱载,令人费解。

民国26年承传撰编的《合谱》记载吴芮的生年,其可信度存疑。

四.刘伯温序的参考价值

从始祖泰伯到长沙王吴芮的世次,江西余干县裹屋、西隅、藕塘吴氏谱与安徽休宁、歙县、泾川等地谱存在着差异,究竟以谁为标杆呢?

余干藕塘《吴氏宗谱》中有一篇《先代谱序·刘伯温序》,该序为我们解开了始祖泰伯到长沙王吴芮的世次疑问。其原文如下:

延陵吴氏之后有号柳源先生者,文行超卓,有声于时。尝因其四十二世祖灌阳侯(《后汉书》为灈阳侯)所修世谱,及后世重修者,上自周太王以其身有九十余世矣,既镌梓而懽兵火不存。其子世长后于他处得其旧刻,乃复将重镌梓。吾友宋景濂先生以为序之,复求予言以识于后······

再论长沙王吴芮的世次与左台吴氏谱的历史价值 图1

余干藕塘吴氏宗谱

刘伯温序为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其一,灈阳侯为吴氏42世祖;其二,他处得其旧刻,说明在明朝之前就有了这种谱牒。

查阅安徽休宁、歙县、泾川等地宗谱,上面均记载了从始祖泰伯——灌阳侯吴昕的血脉传承,其世次正好是42世。

据史书记载,建武二十八年,广平哀侯吴成长子吴旦被封灈阳侯。吴旦去世后,无子,国除。朝廷徙封筑阳侯吴旴为平春侯,以奉吴汉之祀。吴旴去世后,吴如胜封为第2代平春侯。吴如胜进呈的家传《世系》,应该是灈阳侯吴旦所藏。因此刘伯温序为鉴别吴芮的世次具有参考价值。

再论长沙王吴芮的世次与左台吴氏谱的历史价值 图2

湖北浠水吴氏宗谱

湖北浠水《吴氏宗谱》中也记载了刘伯温的这篇序言,除个别文字略有差异几乎相同。余干藕塘谱记载吴宣的世次为39世,这与其记载刘伯温序吴宣为42世自相矛盾。

五.左台吴氏谱的历史价值

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前后,左右监察御史吴少微编修了《吴氏正宗谱》,并为之作序。这是夫差亡国之后徽州吴姓最早的家谱。其子中书舍人吴巩在后来曾撰序,该序直接陈述了吴少微编修家谱的事实。原文如下:

谱,何为而作也?吾家君虑经岁月残缺失次而作也。盖古圣人制礼首重乎宗法,宗法之重又莫大乎谱书。谱书之作,宗族以之而合昭穆,以之而明亲疏厚薄之别,以之而著。是故家有谱则宗法立,宗法立则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祖,而礼制定矣,情义维矣。今人不知此义,高曾祖考之外,则不识一人之来何自也?虽宗族不知也,昭穆不知也,亲疏厚薄之别不知也!吾家君居官之暇,则索谱书考诸事实,参诸经史,溯自受封得姓祖始,一昭一穆编辑了然,衍至家君。凡六十一世,遂成谱帙三本:一伯父太微公收;一家君收入;叔父保微公收去,是为贵溪派。而家君由歙徙休石舌山者,承祖庄之书舍也。解官修德于此,遂世居焉。不佞述家君,余意聊叙一言于谱首,若后吾谱书之作与不作乃见。子孙之贤与不贤也,有志者尚相勉诸。

再论长沙王吴芮的世次与左台吴氏谱的历史价值 图3

安徽休宁吴氏大宗谱

吴巩在序文中介绍了父亲吴少微编修家谱时索谱书考诸事实,参诸经史”的经历,同时指出“溯自受封得姓祖始,一昭一穆编辑了然,衍至家君。凡六十一世”的世系和世次。该家谱记载的血缘传承关系如下:

太伯(得姓始祖) 、仲雍(传代始祖)(1世)——季简(2世)——叔达(3世)——周章(4世)——熊遂(5世)——柯相(6世)——疆鸠夷(7世)——余桥疑吾(8世)——柯庐(9世)——周繇(10世)——屈羽(11世)——夷吾(12世)——禽处(13世)——转(14世)——颇高(15世)——句卑(16世)——去齐(17世)——寿梦(18世)——诸樊(19世)——光(阖闾)(20世)——夫差(21世)---友(22世)---弥庸(23世)---句余(24世)---子山(25世)---涉(蹶由)(26世)---彰、彭(27世)---穆(28世)---平(29世)---申(30世)---芮(31世)——浅(32世)——信(33世)——广志(34世)——千秋(35世)——长陵(36世)——全(37世)——隆(38世)——复兴(39世)——汉(40世)——威(41世)——旦(宣)、昕(旴)(42世)——如胜(43世)——珪(44世)——文质(45世)——应之(46世)——康年(47世)——嗣英(48世)——正己(49世)——定(50世)——之则(51世)——延(52世)——猛(53世)——安诚(54世)——筠(55世)——钦(56世)——授(57世)——文蔚(58世)——良(59世)——义永、义方(60世)——太微、少微、宝微(61世)

该谱记载吴芮是夫差的第11代孙,27世彰与彭为兄弟,从夫差生子算起,经推算约28岁一代人,相比余干谱41岁一代合理得多。

江西婺源原属于古徽州,徽州与饶州山水毗连,作为长沙王吴芮的嫡系子孙,吴少微应该是得到了历代秘密相传的世系图,他虑经岁月残缺失次,然后索谱书考诸事实,参诸经史而作”。上面世系图灈阳侯吴旦正是42世,与刘伯温谱序相对应。《吴氏正宗谱》远早于江西余干等地族谱,藕塘族谱他处得其旧刻,乃复将重镌梓。徽州《吴氏正宗谱》更具真实性。

然而有关弥庸、吴少微的世次在皖、赣、鄂等地有不同的记载。其产生的根源是历史上这些地区爆发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导致战争不断,百姓不断地迁徙,族人在修谱的过程中互相抄录,以至有不同的世次。但在皖、赣、鄂等地绝大部分的吴氏族谱都记载是诸樊、夫差之后。

今天徽州地区吴氏族谱大部分都保留了唐吴少微、吴巩的序,其世系记载基本相同,足见吴少微编修的《吴氏正宗谱》被世人所认可。

因此,吴少微所编修的《吴氏正宗谱》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其史料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它是研究吴氏源流及文化最具权威性的史籍文献。

该文章所属专题:吴芮文化文集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