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地区

原阳吴氏(河南陕西支)

时间:2020-01-27 09:36:39   作者:吴祉柏   来源:   阅读:10783   评论:0
内容摘要:原阳吴氏分原武、阳武二支:一、原武一支 吴伟进(1328―1398),元末明初人,生于元天顺二年,卒于明建文三年,享年71岁。据《吴氏源流》记载,吴伟进为明朝的创建屡立奇功,在中原军屯戍守时病逝,葬于河南原武县张角村西。吴伟进为人忠厚,仗义疏财,德才兼备。在徽州昌溪河两岸有很大......

原阳吴氏分原武、阳武二支:

一、原武一支 

   吴伟进13281398),元末明初人,生于元天顺二年,卒于明建文三年,享年71岁。据《吴氏源流》记载,吴伟进为明朝的创建屡立奇功,在中原军屯戍守时病逝,葬于河南原武县张角村西。

吴伟进为人忠厚,仗义疏财,德才兼备。在徽州昌溪河两岸有很大的影响力。元至正十五年(1356),红巾军攻占南京,吴伟进看到元朝统治者腐败堕落,鱼肉百姓,遂帅族人揭杆反之,汇入红巾军的义军行列。吴伟进在义军元帅徐达麾下任参将,所帅部队称吴家军。这支队伍征云伐贵、收衮州、拼密云、战大都,成为朱元璋的劲旅和嫡系,朱元璋被称为吴王,便是由这支部队而得名。

明洪武元年(1368),吴伟进奉命辖营卫辉府,任绿营总督,所属部队分派到中原各地,军管战后土地的分配及大迁民的安置工作,定居中原,吴伟进成为南征北居的始祖。其儿子吴文达时任河南武陵河道总督,军屯原武张角村;其二弟吴伟福军屯原封一带,三弟吴伟禄留守卫辉府,吴家军将士在各地组织屯田扩耕,开垦因战乱和黄水泛滥而荒芜的土地,是明朝大迁民前最早进入中原的吴氏族人。

“军管民耕,屯田积粮”的政策对明朝稳定中原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大迁民铺平了道路。明初原武县首任县长惠济民曾为吴家军屯田积粮树碑立传,歌功颂德。

明洪武三十年(1398)二月初八日,吴公辞世,二世祖吴文达帅部将先父厚葬于原武县张角村西南龙子岗,并将随军北上的同宗将士亲属亡灵近百人,同冢幽宅,立碑铭志,于当年二月二十八日举行了首次壮烈的公祭仪式。

吴氏公墓总占地面积76.9亩,成为武陵地区规模最大、碑刻最多的吴氏墓群。

1457年,黄河成患,百里长堤,千疮百孔,公墓数次被水吞没,庞大的墓地夷为平地,举族为避水患,迁至姚家。

1554年,九世祖吴慈(时任清苑县令)与吴士毅(庠生)为崇祀先祖,在姚家圈修建吴氏宗祠,把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到二十八日定为吴氏祭祀日,也是庙会日。600余年从未间断,庙会香火旺盛。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2年),意大利传教士在原武王村镇建筑教堂,外国列强无视国人愤慨,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将元明烈士碑林强行拆毁,用于修建教堂房基,墓地被毁得目不忍赌,再加上日寇入侵,战乱连年,世事巨变,特别是引黄灌淤工程不断,吴氏公墓被沉封得越来越深,虽有吴氏后人积极绿化,封土培冢,却难以恢复昔日壮观,令人惋叹。

近年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认祖归根,珍视宗亲文化之风日盛,整合三吴文化(吴氏公墓、泰伯文化广场、泰伯纪念堂)也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吴氏公墓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阳武一支

   “二老”的阳武吴氏始祖,原籍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地区)洪洞县。经过千里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直至落足阳武,已有六百四十年历史。

  “二老”的长子吴仁一支,其家族分别迁居到鲁地和江南,其后代逐渐与阳武吴氏失去了联系。

    次子吴寅,系明代进士,历任陕西巩昌府通判。吴寅的儿子吴济民定居阳武故土,吴济民生子吴铎,吴铎有五子,长子吴彦钊居中岳村,乃中岳吴氏支系;次子吴彦铭随父居程家寨,程家寨系阳武吴氏的根据地;三子吴彦钢,居范堤口,乃范堤口吴氏支系;四子吴针居保家铺(今大吴庄),乃大吴庄吴氏支系;五子吴彦龙,居白庙村,乃白庙吴氏支系。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