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论文

浅识永兴始祖吴良材的世系源流

时间:2020-01-29 21:36:53   作者:吴朗   来源:   阅读:9840   评论:0
内容摘要:浅识永兴始祖吴良材的世系源流 撰文:吴 朗 据江西瑞昌、湖北阳新、黄石与蕲春等地《吴氏宗谱》记载,吴良材的曾祖吴兢是唐史学家,吴兢至吴良材的世次为:吴兢――吴如海――吴铭――吴良材。 从事研究中华吴氏历史源流世系的专家、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史籍和宗谱中遴选、比对,发现历史上唐朝至......

浅识永兴始祖吴良材的世系源流

撰文:吴

据江西瑞昌、湖北阳新、黄石与蕲春等地《吴氏宗谱》记载,吴良材的曾祖吴兢是唐史学家,吴兢至吴良材的世次为:吴兢――吴如海――吴铭――吴良材

从事研究中华吴氏历史源流世系的专家、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史籍和宗谱中遴选、比对,发现历史上唐朝至少有5个人叫吴兢,并且每个吴兢的源流世系不同,但是无一例外,这些宗谱都记载是唐朝史学家吴兢。

我本人是先祖良材公的后裔,近几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有关吴文蔚之后左台御史吴少微和唐兵部尚书吴良材世系源流的研究,收集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今天我想就唐朝史学家吴兢的身世之谜,特别是江西、湖北吴氏宗谱中的吴兢以及曾孙吴良材的有关世系衔接和世次的问题通过考证、分析、对比,与各位交流探讨。

湖北蕲春《吴氏宗谱》有关吴兢、吴良材的记载

湖北阳新《吴氏宗谱》有关吴兢、吴良材的记载

一、唐朝史学家吴兢

据《旧唐书―吴兢传》记载吴兢,汴州浚仪人也。励志勤学,博通经史。宋州人魏元忠、亳州人朱敬则深器重之,及居相辅,荐兢有史才,堪居近侍,因令直史馆,修国史。累月,拜右拾遗内供奉。神龙中,迁右补阙,与韦承庆崔融刘子玄撰《则天实录》成,转起居郎。俄迁水部郎中,丁忧还乡里。开元三年服阕,抗疏言曰:“臣修史已成数十卷,自停职还家,匪忘纸札,乞终馀功。”乃拜谏议大夫,依前修史。俄兼修文馆学士,历卫少卿、右庶子。居职殆三十年,叙事简要,人用称之。末年伤于太简。《国史》未成,十七年,出为荆州司马,制许以史稿自随。中书令萧嵩监修国史,奏取兢所撰《国史》,得六十五卷。累迁台、洪、饶、蕲四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长垣县子。天宝初改官名,为邺郡太守,入为恒王傅。

兢尝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梁》、《齐》、《周史》各十卷、《陈史》五卷、《隋史》二十卷,又伤疏略。兢虽衰耗,犹希史职,而行步伛偻李林甫以其年老不用。天宝八年,卒于家,时年八十馀。兢卒后,其子进兢所撰《唐史》八十馀卷,事多纰缪,不逮于壮年。兢家聚书颇多,尝目录其卷第,号《吴氏西斋书目》。

根据《新唐书-吴兢传》、《旧唐书・经籍志》、《唐会要》、《宋史・艺文志》等相关典籍的记载,吴兢生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卒于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享年80岁。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居史馆任职30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见称。曾认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梁史》、《齐史》、《陈史》各10卷、《隋史》20卷。卒后。由其子呈上其未定稿《唐史》80余卷,世称“良史”。

吴兢曾从事官府藏书的整理、国家书目的编制工作。开元中,诏马怀素领校图书,马怀素奏用元行冲、齐翰、吴兢、韦述等26人同在秘阁详录四部书,开元九年(721)共同编成国家图书总目《群书四部录》200卷,由元行冲奏上。一生编著颇丰,有《乐府古体要解》、《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睿宗实录》、《中宗实录》、《贞观政要》、《则天实录》、《唐高宗实录》(与刘知己合撰)等,仅《贞观政要》传于今。

《旧唐书―吴兢传》原文:兢卒后,其子进兢所撰《唐史》八十馀卷。由此可见,因为没有记载其子之名,这样就给后世带来了认祖的困惑。

再来查阅《元和姓纂》,原文这样记载:状称后汉河间相吴v后。隋有吴(响的繁体字),生子臧,见刘氏行年纪。臧曾孙兢,左庶子、恒王傅。《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修撰,元和七年(公元812)成书。林宝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因此《元和姓纂》被后世研究姓氏者奉为经典之作。

谱学专家刘佑平先生在《中华姓氏通书―吴姓》中这样翻译原文: 隋代有―个名叫窍斓堑v后裔。窍焐子叫顷埃见于刘氏《行年记》。顷暗脑孙便是著名史学家吴兢。本人经过查找相关资料,状称之状,应是《唐开国男吴若远陈献本系谱表状》一文,应翻译为:谱表状自称是东汉(后汉)河间相吴v之后。

《元和姓纂》及关于唐史学家吴兢的记载

《元和姓纂》原文指:臧曾孙兢,左庶子、恒王傅。吴兢左庶子、恒王傅,也就是被世人称为“当世董狐”的唐史学家。

那么江西瑞昌、湖北阳新、湖北蕲春等地《吴氏宗谱》记载的吴兢会不会就是唐史学家吴兢呢?

二.永兴吴良材的曾祖吴兢

永兴吴氏开基祖良材公,唐昭宗时以功授彭泽主簿,后擢升永兴县令,殁葬于江西永兴(今属湖北阳新县)。经过千年的繁衍分迁,永兴吴氏后裔主要分布于湖北阳新、大冶、鄂州、通山、咸宁、蕲春、黄梅、武穴、郧阳等地,以及江西瑞昌、九江,安徽肥西、武宁、宿松、太湖一带,以及河南、陕西等地,现有后裔子孙300余万人,形成著名的永兴吴氏。

本人曾于2006年与族叔吴世崇先生亲赴江西瑞昌高丰镇土洪港寻根问祖,查阅老谱,发现该谱记载吴兢是吴太伯的57代孙,又奉吴兢为该宗支的一世祖。后来我相继借阅了阳新县《吴氏宗谱》,(注:以下都简称永兴谱)有关吴兢的记载完全相同。对于吴兢的生卒没有记载,只是“源之子,宗臣弟,汴州浚仪人,唐元(应为玄)宗开元九年纂修国史,事多核实,时人比之董狐,世称直笔太史,撰贞观政要。娶吕氏,生子二:如海、如渊”寥寥几笔。

据有关记载,吴兢曾有谱序流传于今,世人称《子千吴公续修世谱序》。全文如下:

粤我唐室,历应开元,治隆达孝,位列台鼎。率履舜文,分在韦布,作则曾闵。维溯流寻源之道,当先崇本追远之义。爰缺用是,切我渊衰兴,思瓜瓞遐,S家国钟自苍姬,文献袭从泰伯,冠裳左衽而夏变夷,礼乐南G而协中建极,丰功懋绩,莫可尚已。迨夫季札兴让,遂邑延陵,延芮鼎成奄域,古润故国虽浮于鸱夷,遗泽尚绵乎麟趾。故子颜策勋柜鬯,象泽云台伯高,威震山南,食唐世禄。乘牒裒萃,既尔蠹汗牛,岁月湮沦,亦己鲁鱼亥豕。作者谓圣,固弗敢当,述者谓明,斯亦何让,于是乞沐薇垣,效勤竹简。泰伯至德山川于铅椠之间;季札幽光云汉于翰墨之表。霎地而成,自天而降,使姬姓二十四之本支于兹有征,吴氏百千万年之气脉,由今可续。虽非国珍,盖亦家宝。呜呼!莫为于前,虽美弗彰,深感于前哲;莫为于后,虽盛弗传,敢致望于后人。

唐开元十有二年甲子岁季春望日长垣县尹裔孙拜首谨序

根据《新唐书-吴兢传》、《旧唐书・经籍志》等相关典籍的记载,吴兢生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在纂修家谱时是公元724年,年龄在55岁,由此可见,吴兢的资历和阅历都完全符合纂修者的身份和地位。

查阅永兴谱,最早创修于元大德甲辰(公元1304)年,由吴茂甫长子吴子英(号梅轩)任总纂修,谱载:“从侄仲信、仲仁会访远族,备以录之,吴氏始有成书”。

据此记载,可以认定在元大德甲辰(公元1304)年,永兴吴氏创修家谱时,从侄仲信、仲仁两人寻访远房宗族,抄录老谱带回来后,吴子英在此基础上纂修家谱。但是很奇怪,永兴谱认为先祖是唐史学家吴兢,但是却没有吴兢自己撰写的子千吴公续修世谱序》,这就耐人寻味。

明代末年,河南固始吴氏,曾倡议鄂赣皖豫吴氏族人合修宗谱,由于在吴兢的世次上出现不同的观点,固始吴氏认为吴兢的世数有误,但是拿不出依据,而永兴吴氏坚持以祖传老谱为据,合修之事不了了之。

公元2014年10月9日,华夏吴氏网上一篇《永兴吴氏开基祖良材公诞辰1166周年祭祀大典公告》引起了我的注意,恰好良材公支下Z公后裔吴文华宗亲联系到我,我向他提出了吴良材的曾祖吴兢并非唐史学家吴兢的观点,而且吴良材的生年也可能有误。

据永兴谱记载,吴良材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公元848年)十月初六日,娶上官氏,昭宗时以军功授彭泽主薄擢永兴县令,后历官至兵部尚书,晚岁告归田里,葬于兴国。

为什么当时我认为吴良材的生年有误,主要是通过唐左台御史吴少微的后代生年进行类比得来的。

关于南北朝吴文蔚的后代记载,新安系徽谱和鄂赣皖永兴谱均指出,吴文蔚生二子,长吴良,次吴源。

徽谱世系为:吴文蔚――吴良――吴义方、吴义永――吴太微、吴少微、吴保微――吴巩――吴泉;

永兴谱世系为:吴文蔚――吴源――吴宗臣、宗昭、宗庆、吴兢――吴如海、吴如渊――吴F、吴铭、吴铸――吴良材。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记载吴文蔚长子吴良、次子吴源的世系

据徽州谱记载,吴少微生于唐贞观丙申(公元636)年,(但也有的徽州谱记载为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即663年),次子吴巩生于唐显庆戊午(公元658)年,孙吴泉生于唐仪凤戊寅(公元678)年。吴少微22岁生吴巩,吴巩20岁生吴泉,这符合古代生育年龄。

徽州谱确认吴泉生于公元678年,而永兴谱记载吴良材生于公元848年,吴良材与吴泉只是相隔了四代的堂兄弟,二人年龄相差170年,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让我们再次回到主题,如果假设永兴谱的吴兢是唐史学家吴兢,吴兢是吴良材的曾祖,吴兢生于公元670年,吴良材生于公元848年,两人年龄相差178年。直观的说,吴兢60岁即公元730年生吴如海,吴如海60岁即公元790年生吴铭,吴铭58岁即公元848年生吴良材。如果说有一代人在60岁生子的话,这有可能。但如果祖孙几代人都是60岁才生子的话,就违背了自然生育规律。

结合以上两点,我当时认为吴良材的生年有误。

201652日,太湖吴氏宗亲联谊会正式启动《太湖吴氏通书》的编纂工作,并聘任我为主编。这次编纂主要是梳理我县吴氏宗支的世系源流,了解繁衍迁徙和发展现状。太湖县吴氏宗族共有大小20余支,其中有4支是良材公的后裔约五千余人。因此考证具有争议的吴兢世系源流是当务之急。

7月,我县吴远球、吴贻祥宗亲为编纂《太湖吴氏通书》一事来访,并带来一套湖北蕲春县吴氏宗谱,其中有一篇《良材公传》,原文如下: 

公讳良材,字廷用,号万春,洞天主人赋性颖异,孝友夙成,垂髫时读书辄了大义,既又曰文武二科也。文足以治治,而未足以戡乱,乱世攻文迂也。遂遍阅韬战策兵书,以基用世之猷。

值唐龙纪已酉,青州四方t攘民社,惟危郡邑。以公兵法事闻,昭宗下诏,命其统兵讨贼。甫六月而t平。朝廷历其功,遂授彭芍鞑尽A二考,擢永兴县县令。时永兴民悍俗漓,公以德礼为政。越一岁而民化俗移,士庶皆以召父杜母称之。逮三载,而民居日聚。礼乐日兴。视下车之初,真有天壤之殊。黄童白叟歌诵日沸,循良之声布闻九重。自是由永兴超擢,未几历秩至兵部尚书,晚年厌心仕途,遂以故告归田里,还念永兴复揭家而侨寓焉。

日与士民习见如父子交游。忽一日微疾盛服坐堂中,召诸绅旧,诀曰:余素无德加诸父老,然恩情依依,未忍言别。今上帝有诏,我将去矣。语毕危坐瞑目而逝。邑之士民如丧考妣。而悲思益深,遂留葬兹土。立祠塑像以祀之。凡有祈辄应赛祷日隆,故至今傩祀日盛,嗣是而其子孙日蕃,复建家庙以祀之。其灵显昭应,人皆敬信。余复何言。兹特据其实以纪其略。

上图为湖北蕲春谱


上图为太湖牛镇谱

这篇《良材公传》是由赐进士翰林院待诏文渊阁修书临江潘若水特据其实以纪其略于明永乐六年撰写,文中对吴良材的史实言之凿凿。据永兴谱记载,吴良材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公元848年),而在《良材公传》中指出:值唐龙纪已酉,青州四方t攘民社,惟危郡邑。以公兵法事闻,昭宗下诏,命其统兵讨贼。甫六月而t平。唐昭宗龙纪己酉即公元889年,吴良材统兵讨贼时41岁,正当壮年为国立功之时,由此判断吴良材生年是没有错的。

既然吴良材生年无误,那么他的曾祖吴兢就进一步印证不是历史学家吴兢了,但我又拿不出更有力的依据来证明我的观点。

一日,我突然想到古代人取名字的学问,兄弟取名要么共一个字,后面一个字偏旁部首也相同,当然子孙单传不计。我发现吴源的后代取名时也遵循了这一规律。比如,吴兢生子如海、如渊,吴如海生子吴F、吴铭、吴铸,吴F生子良栋,吴铭生子良材,吴良材生子吴煜、吴烨等等,这一现象在谱牒中比比皆是。为什么吴源生四子:宗臣、宗昭、宗庆、吴兢,前面兄弟三人名字中都有“宗”字,独一个吴兢与众不同。

我将目光投向吴宗臣的世系。《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以及永兴谱上是这样记载的:吴宗臣――吴远――吴庆――吴果(从吴远到吴果是单传)――吴r、吴皋(皋字前有王字旁,宗谱有此字,电脑打不出),吴r生吴克,按照古人取名的规律,难道吴兢与吴克有某种联系,亦或是兄弟?假设我的推测是真的,吴宗臣的世系为:吴文蔚――吴源――吴宗臣――吴远――吴庆――吴果――吴r――吴克、吴兢――吴如海――吴铭――吴良材。

再来看徽州谱的记载,吴文蔚――吴良――吴义方――吴少微――吴巩――吴泉――吴 ――吴淑溱――吴矩――吴明――吴道隆

吴泉长子吴 ,生于唐周则天圣历己亥(公元699)年,吴长子吴淑溱,生于唐玄宗开元辛酉(公元721)年,吴淑溱之子吴矩,生于唐玄宗天宝癸未(公元743)年,吴矩长子吴明,生于唐广德癸卯(公元763)年,吴明长子吴道隆,生于唐德宗贞元乙丑(公元785)年。从吴少微的生年636年到吴道隆的生年785年,7代人大约21岁生子。吴宗臣与吴义方是堂兄弟,而他们的同一辈八代孙吴良材比吴道隆小63岁,八代人平均相差8岁,也就是说吴宗臣到吴良材平均29岁生子,这也符合结婚生子的自然规律。从吴良材的生年848年往上29年算一代,到曾祖父吴兢的生年是公元761年,上下误差不会太大。由此上述推论再次说明吴良材的曾祖父吴兢不是唐史学家,同名而已。

以上我的推论,如果有史料记载佐证就确实无疑了。这个推论一直困扰我三年,正当我苦苦查找证据时,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2017年10月24日,“天下吴氏宗亲交流群”里来自湖北十堰的吴宗三宗亲,将他收藏的老谱拍成图片发出来给群里的宗亲共享,按我的习惯,每个宗亲发的宗谱图片我都会仔细看看。一张图片的出现让我如获至宝,十堰谱上竟然清楚的记载着吴宗臣到吴兢的世系,内容是:吴宗臣娶赵氏生子吴远,吴远娶梅氏生子吴庆,吴庆娶董氏生子吴果,吴果娶赵氏生二子长吴r、次吴皋,长子吴r娶蔡氏,生子吴克,次子吴皋娶杨氏生子吴兢。


湖北十堰《吴氏宗谱》关于吴兢的记载

吴兢与吴克是堂兄弟,这与我当初的推测完全吻合,铁证如山,我总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后来我与吴宗三宗亲多次沟通联系,他才在百忙之中为我传来清乾隆三十一年《吴氏宗谱》的影印本,据十堰谱记载,族人衡岳、景钟、群瞻、辉宇、溟南等至老家江西之金溪(今抚州金溪县)获其宗谱一集,自唐宋以上俱得其详”该宗谱创修于北宋建隆元(公元960)年,这是目前为止有关吴良材曾祖吴兢最早的记载,此时距吴良材卒年(公元904年)仅仅过去56年,因此它在研究吴良材以上先祖世系具有非常崇高的史学价值。


湖北十堰《吴氏宗谱》来自金溪县的记载

三.吴少微与吴兢之间的关系

新安系徽谱和鄂赣皖永兴谱均指出,吴文蔚生二子,长吴良,次吴源。

徽谱世系为:吴文蔚――吴良――吴义方――吴少微;

永兴谱世系为:吴文蔚――吴源――吴宗臣、宗昭、宗庆、吴兢。由此可见吴兢是吴少微的叔父。

现在假设永兴谱上的吴兢是唐史学家,他出生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卒于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享年80岁。

徽谱中关于吴少微的生卒年有两种记载。

其一,吴少微生于唐贞观丙申(公元636)年,卒于唐神龙丙午(公元706)年,侄儿比叔父大34岁有点不可思议。

其二,吴少微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即663年,卒于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侄儿比叔父大7岁,这有可能,但两人在同一年去世也太巧合了。

据《新唐书-吴兢传》、《旧唐书・经籍志》记载,吴兢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

《太平广记》卷235记载了吴少微为太原尉的事迹:“少微进士及第累授晋阳、太原尉。”《旧唐书・吴少微传》载:“少微亦举进士,累授晋阳尉中兴初,调于吏部,侍郎韦嗣立称荐,拜台监察御史。”中兴初,即神龙元年(705)。吴少微与富加谟特相友善,神龙二年(706)三月,加谟去世,病中少微,闻讯大恸,赋诗哀惮,不久亦卒。

吴兢编修国史,吴少微是左台御史,二人年龄相近,又是同朝为官,肯定有机会谈及家事,不可能不知道两人是叔侄关系,吴兢在编修家谱时撰有子千吴公续修世谱序》,吴少微在编修家谱时撰有《吴氏正宗谱序》,编修家谱是件大事,两个人在谱序中都没有提到对方,何故?答案是两个人根本就没有血缘亲属关系。因此可以断定这个史学家吴兢不是吴少微的叔父,也就是说永兴谱的吴兢不是史学家。

综上所叙,永兴谱记载的吴兢只是同名而已,并且他不是吴源的四子,而是第6代孙。他的真正世系为:吴文蔚――吴源――吴宗臣――吴远――吴庆――吴果――吴皋――吴兢――吴如海――吴铭――吴良材。

以上观点是我个人从事谱牒研究得出的结论,同时也是《安徽吴氏统谱》编委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仅供广大宗亲参考,不强加于任何人。

寻根溯源、考证各支系的世系源流,是姓氏文化研究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尊重老谱,谨慎开新”是当今谱牒研究所得到的共识。在研究先祖的世系源流时,有的宗亲认为要以老谱为主,任何怀疑老谱记载的都是造谣生事。然而,宗谱既有编写的错误,也有排版印刷的错误,甚至传抄时也会出现错误,加上编纂者学问和见识有所不同,所以老谱也可能有错。希望宗亲以学术研究的平和心态来探讨和交流。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不足之处请行家指正,如宗亲有不同的观点请拿出相关的证据让大家讨论。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