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论文

陈振康教授讲述先吴文化

时间:2020-02-24 19:55:20   作者:陈振康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194   评论:0
内容摘要: 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研究中心主任 陈振康教授讲述先吴文化 三千多年前,太伯、仲雍从陕西周原奔荆蛮(现无锡梅村一带),建立勾吴国,开发了江南文明,开创了吴文化。太伯被尊称为江南文明的始祖。对勾吴国的历史文化,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西汉之前的《春秋》、《左传》、《国语》......

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研究中心主任

陈振康教授讲述先吴文化

陈振康教授讲述先吴文化

三千多年前,太伯、仲雍从陕西周原奔荆蛮(现无锡梅村一带),建立勾吴国,开发了江南文明,开创了吴文化。太伯被尊称为江南文明的始祖。对勾吴国的历史文化,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西汉之前的《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文献都有记载,东汉时代的《越绝书》、《吴越春秋》也多有记述。后人对勾吴国的研究主要是根据这些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还有考古资料。特别是新中国建国后,考古资料大量出土,专家学者们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历史文献相结合,使我们逐渐了解古吴文化的面貌。

对太伯、仲雍奔荆蛮之前吴地的史实,我们通常称为“先吴文化”。现有的历史文献都只是对太伯、仲雍奔荆蛮建勾国后的勾吴文化做了记载,至于太伯、仲雍奔荆蛮之前“先吴文化”的面貌,文献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对先吴文化的研究,我们倚重于考古的发掘和研究。

1935年至1936年由卫聚贤、陈志良等调查武进淹城和苏州吴城、越城遗址,采集到一批几何印纹陶片,引起社会各界重视,由此引发蔡元培、于右任和卫聚贤等对吴文化和考古进行了有组织的研究。以后,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其工作中断。上世纪40年代的吴文化考古研究,尚未采用现代考古学的手段和科学方法,还基本处于考古调查资料证实文献史料的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吴文化、考古研究突飞猛进,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35月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成立,重点从考古方面研究先吴文化和勾吴国文化,获得了许多可喜成果。通过用现代考古学的手段和科学方法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先吴文化的神秘面目被逐渐揭开。

一、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 

1、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太湖流域在上古时代,存在着一大系列的文化遗存,那就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简称良渚文化系列。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钱塘江北岸,北至常州一带,西抵天目山——茅山山脉一线,年代在距今7000年—5800年之间。距今5800年前后,发展为崧泽文化。在距今53004300年之间,又进入良渚文化。距今约3200-3900年之间,又进化为马桥文化。

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是这系列文化的典型。草鞋山遗址堆积层厚11米,可分10层,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发掘现场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堆积厚、内涵多,因此也被中国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在无锡,马家浜文化时期遗址主要有无锡彭祖墩、江阴祁头山等;崧泽文化时期遗址主要有无锡东亭北街巷、宜兴下湾等;良渚文化时期遗址最重要的是江阴高城墩。

2、现在我们谈到太湖流域的古文明,多讲到良渚文化等,这是不错的。那么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就是先吴文化吗?它们就是吴文化的主要源头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考古科学,先吴文化必须要与吴文化有渊源关系。而良渚文化系列不是此渊源主要关系。

著名考古学专家、国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在通过深入的考古研究,总结性地指出:“马桥第四层类型文化与吴文化不仅在年代上有早晚的不同,在文化性质上也有本质的区别,吴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虽吸收了马桥第四层类型文化的某些因素,但从总体上来看,它并非继承马桥第四层类型文化发展而来,二者是属于不同文化系统的两个不同的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马桥第四层类型文化是基本上连续发展下来的,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吴文化与马桥第四层类型文化既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没有直接承授关系,当然也就谈不上与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有什么更远的渊源关系了。”(注1)李伯谦教授总结性的意见,现已为考古界的公认。

考古发现、科学研究表明,在古太湖流域还存在着另一系列、与吴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龙山文化—点将台文化—湖熟文化(先吴文化)。

二、湖熟文化和先吴文化

 1、湖熟文化

湖熟文化最早在1951年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今湖熟街道)发现,因而得名。

19512月,当时的江宁县湖熟镇钱立三先生趁着春节时候,到南京参观南京博物院举办的“社会发展史展览”,便中捐赠给博物院一些陶片石器。据钱先生说,这些石器陶片是1949年与1950年先后在湖熟镇周围发现的。南京博物院专家们分析研究,其中含有三个时期的遗物:史前期的、汉代的、六朝的,由此南京博物院著名考古专家曾昭燏、尹焕章等三次湖熟之行,进行发掘考古研究,写出了“江宁湖熟史前遗址调查记”。之后这种文化遗址陆续被发现,到19596月,在江苏一带共发现了159处。1959年曾昭燏、尹焕章发表论文《试论湖熟文化》,将此类文化命名为“湖熟文化”。1989年,在湖熟文化命名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为考古界所确认。

2、湖熟文化即先吴文化

在考古学上,欲确定两种文化的关系时,常用“特征比较法”。就是首先将要比较的两种文化的特征确定,再加以科学的比较,然后确定其关系,是同一系列的,还是不相关的。

专家们确定了吴文化和湖熟文化的考古特征,经进行科学的比较后认为:从其出土遗物的主要文化内涵分析,吴文化与湖熟文化总的面貌有很大的一致性。李伯谦教授指出:“全面分析吴文化与湖熟文化的异同,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共性是主要的,区别是次要的,这些区别不是因为两者在文化性质上有什么不同,而是由于时间早晚差别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另一些在湖熟文化中刚刚出现的因素,到吴文化时期则渐渐发展壮大乃至成为主要因素了。”“吴文化的主要因素来源于湖熟文化”“作为吴文化的前躯,湖熟文化应即先吴文化。”(注2)专家们都认同此结论:“吴文化继承了湖熟文化的诸多因素,恰恰说明了湖熟文化是吴文化的主要来源。”(注3)湖熟文化即先吴文化。

2、湖熟文化面貌

1)湖熟文化遗址都是突出地面的土墩,称之为“台形遗址”。 这些遗址多分布在河流或湖沼的沿岸,紧靠山岗成群草地存在着。

2)“湖熟文化”时代人们生活概况。

湖熟文化的年代大体上是从商末周初到春秋。

从“湖熟文化”遗存(特别是下层的遗存)的各方面来看,当时人的生活还是原始的。

当时人们居住的地方,经常将地面拍平,有时兼用火烧乾。

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器形有斧、锛、刀、镰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较多,表明农业在当时的生产中已占主要地位。当时人们已能烧造陶器。

牛、羊、狗骨及猪牙的发现,表示当时已有了畜牧业。渔业在当时经济中也估相当重要的地位。鹿角以及其它兽骨普遍的发现,表示当时狩猎生产活动还相当多。当时已有了纺织业。当时人多住在湖畔水滨,便于取水捕鱼;又距离山岗不远,对猎获野兽、采取果实、砍伐木材,以至在山脚下耕种,都是非常方便的。

当时人们将吃剩下来的牛、羊、猪、鹿、等勤物的骨、角,制成器具,如骨箭头和矛头,显然是作武器使用的。已发现有刀、斧、镞、鱼钩等小件青铜器和铜矿石、炼铜用的陶钵、炼渣等,表明该文化居民已经掌握了青铜的冶铸技术,也可看出“湖熟文化”前期已进入向金属时代过渡的时代。

当时人们还有娱乐生活与宗教生活。从大量卜骨的出土可看出当时人喜好占卜。

当时人们死后多是埋在居住房屋之内或居址旁边的。随葬品中有和青铜器式样相同的黑皮磨光陶、夹砂的红陶形器,有通体磨光的石器,制作精美的玉器和玛瑙器等。(注4)这表明当时生产力已达到相当高度,生活资料比较丰富了,因而有剩余的人力来制造这许多不是生活上所必需的束西。各人随葬品多少的不同(多的至四十件,少的只有一、两件),这也表示当时可能开始有贫富不均的现象。

3)“湖熟文化”所属部族,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关于太伯奔荆蛮的记载中的荆蛮族。

4)曾昭燏先生指出,在太湖水系地区,也有许多遗址包含湖熟文化遗存,如无锡市的锡山公园、仙蠡墩、环湖路七号桥(注5)。先吴文化时期,无锡一带已是荆蛮族人们的生活地区。19541955年在无锡荣巷墙门、华利湾发现了“硬陶与釉陶”共存的古墓,出土了印纹陶罐、印纹陶壶和青釉陶豆等一批文物,李伯谦教授指出:以无锡华利湾墓葬等为代表的早期土墩墓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吴文化遗存了(注6)。19792月,无锡县港下公社北周巷出土2件铜簋和1件铜斧,青铜簋的形制和纹饰与中原的风格迥异,为春秋时期吴国的遗物。考古材料证明,无锡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那湖熟文化又从何而来呢?湖熟文化前驱又是什么文化呢?

三、湖熟文化与点将台文化

1、点将台文化

点将台文化是以江宁县点将台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点将台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56年发掘的南京安怀村遗址,其后在南京太岗寺遗址亦有发现。19 7 3 年发掘了江宁县点将台遗址,遗址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中文化层属早期湖熟文化,下文化层属于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 即点将台文化. 这是第一次从考古地层学对点将台文化遗存与湖熟文化遗存进行划分。1989年,当代著名历史、考古学家张敏先生发表《试论点将台文化》一文,正式提出了点将台文化的命名,并对点将台文化的分布范围、年代、文化面貌和特征和文化源流作了科学的阐述。

2、点将台文化是湖熟文化的直接来源。

考古学中,在探讨两个相关的历史文化的关系时,常用考古地层学上地层叠压法。如要论及A文化与B文化的关系时,则可观察和分析AB两文化地下遗存层面是否相叠压。如相叠压,一般是在下层的文化年代在前,上层的文化年代在后,这是时间的先后;再从文化遗存的本质特征分析其内在关系,加以论定。 

19 7 3 年对江宁县点将台遗址发掘,发现早期湖熟文化地叠压在点将台文化地层之上, 从而证实了点将台文化在时代上早于湖熟文化。之后,专家们又发现了大量的点将台文化地层,“所发现的点将台文化地层, 皆压在早期湖熟文化地层之下,未见一处单纯的点将台文化遗址。”(注7)专家们又将湖熟文化与点将台文化的文化特征加以分析比较,论定点将台文化是湖熟文化的直接来源。

专家们发现,点将台文化的分布范围, 正好与湖熟文化的中心区相吻合。点将台文化的相对年代是公元前21001600年,与通常使用的夏王朝纪年即公元前2117世纪相吻合。

3、那点将台文化有从何而来呢?专家们认为,点将台文化有受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的影响,但点将台文化与同时期中原和邻近的北方诸文化的交往及所受到的形响远远多于南方诸文化。张敏先生指出:通过对点将台文化遗存的分析,点将台文化的主要来源一是宁镇地区晚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在文化构成中占50%以上;二是来自中原的龙山文化,在文化构成中约占40%左右。点将台文化深受中原龙山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先吴文化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湖熟文化就是先吴文化,吴文化是由湖熟文化直接发展而来,湖熟文化之前是点将台文化,点将台文化又深受中原龙山文化的影响。龙山文化—点将台文化—湖熟文化(先吴文化)—吴文化,这一文化系列就是吴文化系列。

而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这一文化系列,李伯谦教授指出:“马桥第四层类型文化不是吴文化的直接先躯,而可能是与吴文化关系十分密切的另一支土著文化──越文化的来源之一。”这一文化系列就是越文化系列。

在太湖流域,这两大系列的文化相并存、相影响,相发展。最后,他们都融入了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之中。

(注1)(注2)(注6):李伯谦《吴文化及其渊源初探》

(注3):《江苏考古五十年》

(注4):曾昭燏、尹焕章《试论湖熟文化》

(注5):《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

(注7): 张敏《 试论点将台文化》

(发表于无锡《档案》2015年第2期)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