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考古

山东寿光吴氏渊源

时间:2020-12-30 13:57:33   作者:吴明远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122   评论:0
内容摘要: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泰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苏州。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尤其以祖籍六家畈一脉为巨,古有巨族之称。明朝吴良、吴祯、吴复、吴印、吴伯宗服内兄弟同朝为官为著(常州吴国英家藏老谱记载)。古今豪杰之士,际风云之会,攀龙附鳯,竭忠勤、树勲烈以名世者多矣。同遇圣朝,同立大勲,同膺髙爵,辉映赫奕若斯之盛者也(吴伯宗言),此支吴氏崛起和朱元璋兴农兴商的国策,奠定了明徽商的振兴(童谣:赶集走不出吴家地)。

   明朝末年,顺治元年九月,赵应元领导的青州起义,诛杀满清山东的头目伪侍郎王鳌永以及各地义军拥立明宗室衡王位号召,即此反清复明开始。顺治八年反清运动失败,青州吴姓变装四方迁居(变装潜伏是吴家祖传技艺之一,见明实录吴祯介绍),以方向为姓。其北迁一支迎着清兵的方向保护衡王后裔迁居辽东(故此辽东有随龙的说法),因族人参加云南战役后回迁山东,有迁自小云南的说法。至康熙二年,在清朝的镇压和绞杀下,大明朝一脉彻底消失在历史之中,朱元璋所赐吴氏全谱首谱遗失于衡王府中瑁公义宾府邸(青州井塘村)。康熙六年山东江阴侯吴良支系重修家谱,各支系皆回归吴姓传承,乾隆年间重立始封祖墓碑,光绪年间再立(旧碑珍藏在族人手中)。2017年因碑风化严重,吴氏始祖碑以光绪旧碑原尺寸再立。

虎头军介绍

寿光吴氏世袭军籍(江阴侯吴良后裔),自明初至明末随明军南征北战或驻守沿海边关,故此各支家谱记载各异在此不再叙述,自清入关以来,世家文化隐世,红楼梦结尾收录四娘一文,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朝代的结束,也隐喻大明近卫军彻底消失,这一支特殊的军队,始建于明朝初年,强大的战斗力一直维持到了明朝末年,他们战斗于农民军战场,曾和清军多次鏖战。清朝之所以能夺下江山,并不是数量稀少的八旗军队战斗力逆天,而是依靠投降过来的大量明军。不管在哪一个战场,这支特殊的军队都没有一个人选择投降,甚至于丈夫战死了,妻子就顶上去和敌人打到最后一刻。而这支誓死不投的军队就是勇卫营(近卫军、虎头军)。勇卫营的前身是朱元璋创立的亲卫军--------首领吴祯。1355年,朱元璋应濠州城将领孙德崖之约,前去赴宴,却不曾想,这是一场鸿门宴,若不是吴祯和虎头军拼死护卫,大明的历史也不复存在到明朝末年,这些亲卫军许多都沦为了仪仗队,失去了往昔的强大,只剩下四卫营完好如初。于是,崇祯帝便将四卫营改编成勇卫营,由太监曹化淳率领。因为勇卫营士兵衣服上画由黑色老虎头,旗帜又是黑虎头旗,因此勇卫营又称黑虎头军。勇卫营虽然不足一万人,但战斗力强悍,因为是天子亲军,他们有很高的荣耀感,绝不会怯战投降。明朝末年风雨飘摇,面对农民军和清军的双线作战压力,崇祯帝不得不把拱卫皇城的勇卫营派出去支援前线战场。1636年,10万清军再次南下骚扰,大明边关瞬间十万火急。面对这种险情,勇卫营主动求战,和清军血战吴桥,在黄得功的率领下,在吴桥一带大破清军,一战之后,勇卫营的名声就打了出去。但是,清军走掉后,农民军又卷土重来,勇卫营不得不一分为二,同时南北作战。1644年 ,大明来到了最后的时刻,李自成数十万大军一路北上,无人可挡,举目过去,农民军的洪流席卷了整个北方。就在这个时候,仅仅4000人的勇卫营在宁武关挡住了李自成的进攻之路。面对数十万大军的围攻,勇卫营将领周遇吉自知无力回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拖住李自成。在勇卫营的顽强抵抗下,李自成大军血战数日都无法攻破关隘,为此,李自成下令再不投降就要屠城了,但就算这样,仍无一人愿意投贼。终于,在大炮的帮助下,李自成大军攻破了城墙,杀入了城内,将领周遇吉身先士卒,不幸身亡。周遇吉死后,其妻子带领其他士兵的女眷誓死不降,和李自成士兵巷战,为国捐躯,至此虎头军彻底消失在历史中,唯一留下的资料,就是南京吴祯墓前的将军肩配虎首,这也是和其它将军墓前的将军不同之处。




标签:东北  辽东  小云南  登州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