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动态

泉州这个千年“古海关”,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

时间:2021-03-21 20:53:13   作者:泉州商人   来源:小茶生   阅读:150   评论:0
内容摘要:泉州这个千年“古海关”,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泉州有一个古海关跨越千年见证泉州港的繁荣鼎盛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探访他的密码宝藏名片 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古城罗城的镇南门外、翼城的南熏门(又称水仙门、水门)内。始建时位于城外,至13世纪被纳入城内。其西侧临翼城城墙旧址,西北侧有水沟连......
泉州这个千年“古海关”,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

泉州有一个古海关

跨越千年

见证泉州港的繁荣鼎盛

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探访他的密码
泉州这个千年“古海关”,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
宝藏名片

    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古城罗城的镇南门外、翼城的南熏门(又称水仙门、水门)内。始建时位于城外,至13世纪被纳入城内。其西侧临翼城城墙旧址,西北侧有水沟连通城市的城壕与晋江水系,东侧可通往镇南门。
    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宋元海关越千年

    千年前,城南水门沟渠纵横,舟楫往来,络绎不绝。远渡重洋而来的“番人”溯晋江入城,换乘轻舟,从破腹沟外划入水门关口,到岸上的“古海关”——市舶司报关,中外商贸往来由此开始……这就是千年之前泉州市舶司的繁盛景象。据史志文献记载,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于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设置市舶司。
    市舶司设立之后,泉州港的海外贸易进入了长期稳定的时期,番商来泉者众,朝廷收入显著增加。仅香料一宗,《宋史》载称:“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故以官为市焉。建炎四年,泉州抽买乳香一十三等,八万六千七百八十斤有奇。”到了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广两市舶司舶税一年净收入便达到了200万缗(mín,古代铜钱的计量单位,指一贯铜钱),约占当时南宋朝廷年度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泉州市舶司执掌福建诸港长达400年,是负责海船出入关手续、税收征榷、博买海货、招揽番商的古海关,一直到明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移至福州。如今,广州、杭州的市舶司遗址俱已湮没,泉州市舶司遗址或为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古海关遗址。
    从2019年8月起,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为领队的考古专家们,对泉州市舶司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出铺砖地面和石墙、石墩、石构、鹅卵石铺面等宋元时期建筑基址,并陆续出土大量花卉纹瓦当、脊兽、文字砖等建筑构件和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等较高档陶瓷器,明确了此处有大型较高等级官式建筑群的存在。而“(监)造市舶亭蒲(寿)(庚)”文字砖的发现,进一步确认了该建筑群为泉州市舶司遗址。

掌管闽港近四百年

见证宋元鼎盛繁荣

记者见闻
城南“古海关” 见证中外商贸史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近日,记者一行深入古城,探寻泉州这处“古海关”的千年历史与遗存印迹。
    由中山南路拐进水门巷,再穿过热闹的竹街集市,沿着沟渠往东,岸边伫立着一块龟裂的石碑,上书“宋泉州市舶司遗址”,一旁则是之后复修的水仙宫。这处貌不惊人的遗址,或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处古海关遗址,在千年前是远渡重洋来到泉州的“番人”进入这座城市的必到之处。
在密密匝匝的民居中,市舶司早已不再如当年那般宏伟壮观,但在竹街两侧的商贩叫卖声中,仿佛依稀可见当年“市井十洲人”的繁华盛况。
    作为古代专门掌管涉外船舶、贸易及其征税和接待使者的机构,市舶司见证了泉州港在宋元时期的鼎盛繁荣。宋高宗曾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足可见当时市舶司在海洋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顺着水渠往竹街方向望去,可以想象,当年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和市舶司是一副多么繁华的景象。市舶司为重视海贸的宋朝廷带来十分可观的财政收入。到南宋极盛时期,其年收入达百万缗之巨,约占南宋全部财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然而,如今市舶司和它的仓库,只余一方石碑,铭刻往昔的辉煌。
    正所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泉州市舶司为宋元时期中外海商进出港提供便利,为海外交通与中外文化交流保驾护航。

专家讲述
泉州市舶司或为中国唯一古海关遗址
    汪勃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2019年年底,汪勃参加泉州古城的考古工作,惊喜地发现泉州是座神奇的城市,保留众多“唯一”,其中泉州市舶司遗址,或为唯一可以较为完整揭露出来的古代“海关”遗址。
考古发掘 存有宋元明建筑遗存
    作为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考古工作的领队,2020年12月的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上,汪勃分享了市舶司遗址等考古工作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
    据文献记载:“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旧市舶务址。”1987年,厦门海关、泉州海关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泉州市舶司进行调查,《泉州海关史迹调查》文中提到泉州舶司库巷应是泉州市舶司仓库所在地。舶司库巷北即马坂巷,水门巷与马坂巷之间有一处较高的地方,即洪厝山,其实并不是山,而是有相当厚的明清瓦砾、陶瓷片堆积,很有可能泉州市舶司即设在洪厝山。
    “泉州市舶司属于福建路,而不是泉州地方下辖的官衙,故而市舶司和市舶务或有可能在一处。”汪勃介绍,2019年8月至9月,考古工作队在泉州竹街、水门巷以北,围绕洪厝山、马坂巷,纵跨该区域北部的八卦沟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在泉州电器厂过道、马坂巷29号门前的地表下2米至2.8米处发现了疑似夯土、砖铺面的迹象,同年10月开始了泉州市舶司遗址的发掘,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存在宋元时期的院落遗存。
    “推测八卦沟以南的马坂巷和水门巷为中心的区域,或即宋元泉州市舶司遗址之所在。”汪勃介绍,考古揭露出来的建筑遗存,可分为宋、元、明三期,各自角度不同而呈现规律变化,这说明其沿革是有准确测量并且成体系的,而这个体系的存在,也是考古论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出土文字砖 确证此处为市舶司遗址
    最新发布的考古成果显示,市舶司遗址出土遗物包括建筑构件、陶瓷器,还有部分铜钱等。建筑构件共453件,主要有瓦当、筒瓦、板瓦和砖等。其中瓦当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当面图案有莲花纹、折枝花卉纹等。筒瓦有红色、黄褐色、青灰色三种。砖有红色和青灰色两种。
    此外,还出土了陶瓷器共16551件,有青瓷、白(青白)瓷、黑(酱)釉器、青花瓷等;器形主要有碗、盏、碟、洗、杯、盘、盒、壶、瓶、炉、器盖、罐、缸、杵等。涉及的窑口有泉州地区的晋江磁灶窑、德化窑、南安窑、安溪窑、泉州东门窑等,福建其他地区的厦门汀溪窑、漳平永福窑、闽清义窑、建阳建窑等,福建省外的浙江龙泉窑、越窑、江西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窑等。年代涉及北宋以来各时期。元代以前的以福建、浙江的窑口为主,明清数量最多的青花瓷,主要为安溪窑、德化窑和景德镇窑。
    其中,考古发掘出土侧面戳印有“(监)造市舶亭蒲(寿)(庚)”“……舶亭蒲(寿)……”的文字砖,证明此处确为市舶司遗址。
    相关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确认了泉州市舶司遗址的位置,其格局基本保存完整,位于泉州城南部郊区,结合泉州市舶司遗址周围水系、道路的构成等因素,泉州市舶司遗址,范围大致是马坂巷、水沟巷、竹巷、水门巷围合的这一区域。市舶司作为海上贸易的直接管理机构,泉州市舶司的建立从官方层面对闽南海外贸易的重要性给予了认可,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建筑规格、出土遗物等情况从侧面说明了泉州宋元时期海上贸易活动的繁盛,同时证明了宋代泉州的商业核心区或建在南部郊区,为研究泉州宋元时期的政治、文化、交通、贸易等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市舶司遗址的认定,揭示了宋代衙署的构造,为研究我国南方官式建筑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市舶司遗址的呈现,也为研究我国古代掌管对外往来的机构提供宝贵的实物例证。

护遗者说
成立小组 风雨无阻 八旬阿婆守护“古海关”

    时光回拨70多年,水门巷八卦沟旁,一名六七岁的女童,拿着咸草做的鱼线钓起鱼虾蟹,开怀地向旁人炫耀着。那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礼还深深影响着大家闺秀们,可吴秀满却在水门巷里横冲直撞地玩,也因此被邻居称为“女调皮蛋”。调皮女孩长成花甲老人后,不忍这份世界级的珍宝堙没在历史长河里,上世纪90年代末,她开启默默守护市舶司的使命。
长在水门 不忍古遗址被堙没
    吴秀满今年84岁,回忆起小时候的泉州古城,水门巷、鹊鸟桥、市舶司……她脸上荡起孩童般的笑。那时的古城犹如江南水乡,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常有小舢板从破腹沟划进水门巷的水关口,渔夫划着桨,载着海蛎壳或新鲜蔬果而来。
    明成化八年,市舶司迁往福州,部分遗址被改建成宫庙,宫内供奉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及田都元帅等。民国以来,水仙宫被占用,成为南薰小学的校舍,学校后来易名为华侨小学、水门小学。
    吴秀满说,古城原有7个城门、7个水关,水门水关就在此地。这里曾经舟来人往,古代蕃人商船外舶在港口,再换小船沿这水路到市舶司缴税清关。市舶司北迁福州后,此地逐渐荒废被挤占,失去原有的风貌,仅存遗址。遗址的主体部分水仙宫由于年久失修,翻修前破陋不堪,多处坍塌成为危房。
    吴秀满从清源农场退休后回到水门,和几位老邻居聚在一块,决定齐力保护市舶司遗址,并于2002年左右成立了“市舶司遗址文物保护小组”,从此开始了义务保护、宣传“古海关”遗址之路。
发动捐款 建馆宣传“古海关”
“古海关”遗址一度被作为学校校舍,为此老人们多方奔走,终于引起重视,校舍搬离,遗址留了下来。
泉州这个千年“古海关”,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
水仙宫
    水仙宫内的芳名录上,记载着为水仙宫、市舶司纪念室捐款的爱心人士,有的捐钱,有的捐杉木或砖。“我们先修建水仙宫,善男信女的爱心对建纪念室给予很大的帮助。”吴秀满说,保护小组的老人们发动社会人士捐款,修复部分遗址建筑,并设置了市舶司纪念室。2007年,纪念室的屋顶在暴雨中塌下来,老人们耗费三年多集资、筹备和重修,于2010年正式开放泉州市舶司文史纪念室。
    纪念室很简陋,除了一张长桌,就是展示墙。展示墙上是泉州市舶司创立至结束的历史过程,市舶司功能介绍等内容。长桌上有“留言簿”,上面有海内外游客或学者到此参观的感受留言,来自海外的以日本人居多。
泉州这个千年“古海关”,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
珍贵的市舶司石马槽
    水仙宫墙边有一方“宋泉州市舶司遗址”石碑,是1984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的。“这个马槽是古物,属于市舶司的,万幸我们发现得早抢救回来,否则就被人买走了。”指着院落中的一个石马槽,吴秀满很是感慨。十多年前,一位热心市民告诉保护小组,有个收购古玩的人在附近准备买一个马槽。老人们赶紧过去,发现马槽被一位70多岁阿婆当洗衣池使用,随后与阿婆商量并以一个新的洗衣池换回这只珍贵的石马槽。
接力守护 留给后人文化瑰宝
    吴秀满说,每天早饭后,她都会将这里打扫干净。通常来遗址的参观者都会提前与她联系,也有人突然来访。只要有人来,她都会开门并向客人介绍市舶司的情况。
泉州这个千年“古海关”,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
市舶司遗址展示馆

   “这是我们泉州独有的文物遗产,不保护的话,就什么都没了。我们不为钱,只想把文化宝藏留给子孙后代。”吴秀满说,保护小组的老人都是义务参与,年龄都很大,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家里走不开无法每天到场,如今只剩她一人日日坚持。她希望更多人一起守护古海关,目前她有两个队友,一个70岁,一个78岁了。但只要她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守着市舶司。


相关链接

    ★《泉州府志》载:“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鹊鸟桥水关北沿水道六十米有水仙宫”。市舶司内曾有清芬亭、仓库等建筑,废弃后于遗址上建有水仙宫,遗址内尚保留有舶司库巷、马坂巷等包含历史信息的地名,遗址旁有水关,以宣泄水流及启闭舟楫的出入。
    ★北宋翰林学士李邴《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有“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诗句,描绘的是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帆樯如云,商贾辐辏的商贸繁华景象。
    ★市舶司的设立,便利海商,推动泉州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至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朝廷诏罢两浙路市舶司,泉州市舶司与广州市舶司,成为当时南宋仅有的两个市舶司。
    市舶收入是南宋王朝财政的主要收入,市舶利润极高,宋高宗就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从建炎二年(1128年)到绍兴四年(1134年)年间,泉州港的市舶收入,每年有近百万缗之多。
                                    来源:东南早报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