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说吴

弘吴文化 扬举法治 报效祖国

时间:2021-03-28 18:42:01   作者:吴宗金   来源:吴礼宏   阅读:281   评论:0
内容摘要:弘吴文化 扬举法治 报效祖国(2021.3.27于贵州远口泰伯书院)吴 宗 金(著名民族法学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授、各位宗亲、远口中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谢谢你们能来参加贵州远口吴氏总祠泰伯书院一起学习交流。 今天,我们在清明节临近之前来到远口吴......

弘吴文化 扬举法治 报效祖国
(2021.3.27于贵州远口泰伯书院)
吴 宗 金
(著名民族法学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弘吴文化_扬举法治_报效祖国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授、各位宗亲、远口中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谢谢你们能来参加贵州远口吴氏总祠泰伯书院一起学习交流。
    今天,我们在清明节临近之前来到远口吴氏总祠,在祖先们位牌前举行泰伯书院专题讲座,算是给先祖清明祭祀仪式。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原定今天的讲座主题是学党史感党恩立志报效祖国。因故有所变动,下面就脱稿随便聊聊。……

    在我们国家五千多年长河中与国度里,蕴藏着许许多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忠孝文化、姓氏文化、法律文化等,各种文化又相互联结,故书院安排我作为荣誉院长的法学家简要讲讲“弘吴文化、扬举法治、报效祖国”的简短发言,我倍感荣幸也很高兴和大家直面交流,下面就按这三点线条浅谈下自己的拙见。

弘吴文化_扬举法治_报效祖国

    一、关于吴文化精髓
    中国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姓氏文化,中国人的姓,大多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如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的后裔。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弘吴文化_扬举法治_报效祖国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
    全世界,目前约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聚散着3000多个民族,一族多姓一姓多族。我们中国14亿人口中凝聚着56个民族、简称“百家姓”中约5600个姓氏,就吴姓人口散居在全世界约4000多万人,故姓氏文化,知识面知识点甚多,我这里不去累述。

    姓氏文化学是传统文化学的重要学科,各姓氏如吴文化学应是其二级学科。吴姓是当今较常见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05%,位居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第十位。

弘吴文化_扬举法治_报效祖国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今苏南、浙江附近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荆吴和先吴以及最重要的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在吴文化学里,有吴文化、吴氏文化、吴越文化等的主要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是:吴太伯、吴仲雍、季扎、阖闾、等等。
    目前,除了族谱人物等系列著作外,带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如《吴文化概论》(吴恩培著/2006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既有关于吴文化两大源头的梳理,又有关于吴文化与长三角主体文化关系的剖析。既有按时间顺序的历史描述,又有按门类的条块分析。是一部吴文化研究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

    又如《广义吴越文化通论》(董楚平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以多学科综合研究吴越文化。可以这么说,《吴越文化新探》(董楚平著)是论述狭义的“吴越文化”;而《广义吴越文化通论》则是广义的“吴越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吴越文化”研究内涵,从而推进吴越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弘吴文化_扬举法治_报效祖国

    再如《吴地文化通史(上下册)》(高燮初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是吴文化地区第一部通史。全书分为吴地文化总论、吴地名人实录、吴地物质文化、吴地精神文化、吴地名俗文化等五编四十八章。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吴地文化通史》一书完成出版,“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新世纪初期我国区域文化研究的一大贡献。”……
    贵州远口泰伯书院成立后,我们倡议提出编写巜吴文化学》的学科建设论著问题,是否能够立项启动成书,需要书院和大家的共同努力。
    关于吴文化的精髓,我觉得可以概括为:谦让、谦和、友善、团结、奋进。
    二、关于法治精神
    法,是随人类社会制度而产生的。当人类社会进入部落、氏族、民族、国家,法即从习惯法、民间法到国家法和国际法的漫长过程。

    在社会规则里,俗话说,家有家训,村有村约,行有行规,国有国法。在现今法治社会,权力由法律规范,受法律制约。当今文明社会,国家宪法是根本大法,在我国的法律层阶里,宪法、基本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司法解释,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是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制,并形成法制的基本原则: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提倡建设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把“依法行政”、“执法公正”,作为法治环境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所有公民,必须遵纪守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当懂得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和知识,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民事法律关系,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应掌握足够的民事法律知识,刚实施不久的《民法典》,建议和希望大家去通读、去了解。

弘吴文化_扬举法治_报效祖国

    今天,我们书院演讲的主题,学党史感党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吴文化。就党史角度上说,一百年前的今天,我们回顾下第一次党代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南湖召开。会议代表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全国平均每4名党员有1名代表。再看看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代表2280名,代表全国8900多万名党员。全国平均每39000多名党员有1名代表。从第一次党代会13名党代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只剩下的两人即毛泽东和董必武,一个是国家主席人民领袖给我们留下的“毛泽东思想”,一个是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法治奠基人“董必武法学思想”。毛泽东和董必武等,亲自主持领导制定了1949年巜共同纲领》和1952年第一部《宪法》。董必武是留洋学法律专业的,我在北京高校法学院从教几十年,现在还是“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前不久,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举办’百年铸辉煌 永远跟党走’——北京教育系统老同志线上书法作品展的通知”,我的退休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要我参加,我写了三幅书法作品:一是“永远跟党走”(主办单位命题必须写)、二是“百年辉煌 億铸长城”( “億铸”指近亿党员)、三是二首七言诗即党建百年感怀:“(一)航行百年浪巨烈,善战雄狮铸如铁;共和国度毛董舵,先辈英豪永史册。(二)党建五十我入列,诞辰百岁吾耆耋;酸甜苦辣谢党恩,人事百年再三惑。”其一写党史,“毛董”即毛泽东和董必武,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到建国时只剩下这两人。“舵”:一个是党和国家领袖,一个是共和国法制建设法治奠基人;其二写自己,党成立50周年即半个世纪时,即1971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党成立百年时,我已古稀之年,若能活到百岁还有30年的光景。感恩!

弘吴文化_扬举法治_报效祖国

    三、关于报效祖国
    在报效祖国的议题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有亿万人仁士志,忠心报国,可歌可泣,枚不胜举。……
    报效祖国,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体现在我们的平凡工作中。就我自己而言,虽然微不足道,但亦尽了毕生精力。我1983年到北京学习法律专业、毕业时从黔东南州机关调到北京高校任教;参与有关国家立法活动和法律服务事务;创建了新学科一一中国民族法学;创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法学教研室、民族法学研究所、民族法学博士点、民族法学985研究基地;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还在担任这个学科的两本教材主编(起初是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其中有一本在国外翻译出版;曾经担任中国民族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等。
    同学们,立足社会,报效祖国,首先要求我们要学好掌握好综合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始终是:努力学习,团结友善,孝敬父母,尊老    爱幼,敬岗敬业,创造辉煌。……
    我今天就啰嗦到这
    谢谢大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在阖闾古城遗址漫步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