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吴氏走访活动

2022年1月29日下午咸宁吴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吴白雪和吴海庆女士应邀到84岁的吴细先宗姐家走访。
吴细先1938年10月15日生,84岁,她出生在离咸宁市区十三公里的汀泗桥镇程益桥村方吴湾。她大女儿张继萍说,我妈妈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跟我爸爸结婚已经60多年,从来没吵过架,红过脸,一辈子恩恩爱爱。爸妈养育我们四个子女(两儿两女)。现在四代同堂。全家21人中有12人在国外。其中2名博士、4名硕士。
八十多岁的吴细先宗姐老人家气色不错,满面笑容。吴白雪和宗姐交谈中,她的老伴张光鑫先生细心倾听。张光鑫先生还细诉60多年相濡以沫夫妻感情。老伴张光鑫先生文字、书法功底深厚,会微信、电脑,还多年编辑出版《门球》杂志。
安享幸福晚年的一家人还常常热衷公益活动,祝福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一家永远幸福。两位老人家健康长寿!
作者:咸宁吴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吴白雪
2022年1月29日
一起两鬓斑白,那是最美风景
58年太长,艰难困苦中挺过;58年太短,幸福美满中走来……他们的人生看似平淡,却似一汪甘泉令人回味;他们用行动和时光,诠释着“夫妻”的朴实含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他叫张光鑫,她叫吴细先,求到同年生,更求同心一生。如今,他们虽然不再风华年少,虽然不再清秀可人,可两鬓斑白成了最美风景,相惜相怜成了最美的故事。
今天,他们就是“幸福驿站”的主角,用相懦以沫讲诉他们的幸福光阴……
“娃娃亲”,开始爱恋婚姻(小标题)
张光鑫和吴细先,同是1938年出生,同为咸安区汀泗桥镇人。两家相距不足一公里,两人缘分始于双方父母订下的娃娃亲。
1950年,为了多分得一份田地,13岁的吴细先成了“童养媳”,走进了张家,走进了张光鑫的生活。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晃过去了6年:一个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勤劳女子,一个变成学有所成的才俊少年。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张光鑫和吴细先带着甜蜜的爱情走进了婚姻。1956年农历七月初八,两人到大桥乡政府领了结婚证,并获赠一张2斤猪肉票。挪用他人的床铺、排夜队买肉七斤、旧衣柜桌椅将就用……没有隆重的婚礼,没有豪华的婚宴,两人用“简单”两字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事。
婚礼虽简单,幸福却满满。婚后,张光鑫继续在外求学,吴细先依然在家务农。两人虽然聚少离多,但总能从中享受简单的快乐:放寒暑假,他回家抢着帮她干活;田间地头,留下了两人相互依偎、有说有笑的影子;回城返校,她总要步行送他走上几十里……1958年大儿子继盛的降临,幸福溢满两个人的心田:尽管他在校不能回家,尽管她饱受着生育之痛。
“半边户”,一头沉两头难(小标题)
1958年8月,张光鑫结束在武汉的求学生涯,可并没有结束夫妻的两地分居生活。距离咸宁400公里之外襄阳,成了吴细先又一个牵挂的新地方。
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心工作、……尽管张光鑫思乡心切,但再次回家,已是1961年春节。家庭巨大的变故,儿子相见不相识,夫妻分居的挂念……掩住泪水,在家过了团圆的幸福年后,张光鑫回到了襄阳。
家人团聚的快乐,也让张光鑫萌生了调回咸宁的冲动。在多方努力之下,1964年4月告别襄阳,张光鑫回到咸宁,又开始了一头沉两头难的“半边户”生活。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拼命三娘”吴细先独自支撑着这个家。每天极少的米饭留给婆婆和儿子,自己吃野菜啃糠粑充饥;早上五点钟出工修水库,夜间转钟还在加班做事;家里劳力少,生病还得继续带病出工……在特殊困难年代,在“半边户”的生活账簿上,不仅有着艰辛和心酸,甚至还存在着风险。
也就是在那段最艰苦时期,吴细先和张光鑫迎来了二女儿继萍、三女儿继红、四儿子张斌。虽然日子雪上加霜,但每逢周末一家人团圆却是最快乐的事。
“全家福”,记录家庭变迁(小标题)
平淡的幸福,在吴细先和张光鑫努力下愈加浓烈。1980年,两人终于结束“半边户”生活,全家人团聚在了咸宁,也实现了全家人二十余年的愿望。
一家人在城里生活,花销多了。单靠张光鑫一个人的微薄工资,困难很大,捉襟见肘。于是,两人打算上街摆摊卖冷饮品。1981年夏天,在家自制果味露后,吴细先上街出售,5分钱一杯。每天早出晚归,哪里人多就推到哪里,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一有空闲,张光鑫陪着走街串巷,与吴细先乐在为家人奔波的途中。一个夏天之后,张光鑫和吴细先都瘦了,脸也黑了,但心里都美滋滋的。
日子有了起色,大儿子结婚了、女儿参加工作、小儿子出国了、孙儿降临了……随后十几年,张光鑫和吴细先家条件逐渐转好,迎来了生活的春天。
1983年春节,一家七口人走进了照相馆,留下了一大家人第一张全家福。从此,每年过年,全家人团聚必定照相留影,几十年从未间断。“全家福”中,背景在变、人口在变、妆容在变……不变的是一家人幸福的笑容。
“夕阳梦”,追逐快乐晚年(小标题)
继盛带着继红下海经商风生水起,相继把孩子都送到国外深造;张斌已是纽约大学终身教授,并与我国禁鸦片烟英雄林则徐的第7代孙林佳喜结连理,定居美国……张光鑫和吴细先一辈子的勤劳和恩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如今,在咸宁工作的继萍,成了两老最幸福的陪伴。美国、台湾、香港、海南、北京、上海……两老每年还不忘外出旅游,开阔眼界。
老家新屋的完工和自传书籍的完稿,是张光鑫晚年两个最大的梦想,。2011年,全家近20人在汀泗桥镇新屋中度过了第一个大团圆年,也开始了一年两次大团圆计划的序幕……
妻子成了“后勤部长”、儿女成了“终审编辑”,孙儿成了“设计总监”……在书写自传的数年中,家里人全力支持,张光鑫又迎来一个“孩子”的诞生。
相亲相爱一家人。张光鑫和吴细先用平凡的行动诠释着亲情的真谛:走在一起,是幸福;一起在走,更幸福。
对联写变迁
张光鑫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高材生,喜欢舞文弄墨,尤其喜欢写对联,抒发感情。记者从张光鑫上个世纪80年代所作的部分春联或对联中,可以折射出他个人情感和家庭的变化。
1983年的春联:年年月月今胜昔;代代辈辈青过兰。(注:张光鑫希望家庭一年比一年好,一代比一代强。)
1984年的春联:呱呱未鸣惊天地;朗朗有声若无声。(注:继红、斌斌正在用心学习,张弦即将出世。)
1985年的春联:福有常和常有福;愁无永乐永无愁(回文联,可以倒读)。(注:此前继盛与媳妇纷争不断,张光鑫写此联是希望他们懂得只有和睦才有幸福快乐的道理。)
1987年的春联:离去欣闻天外天;归来喜见楼上楼。(注:1986年秋,斌斌去上海读书,同年年底张光鑫家搬进了五楼的一套三室一厅的新房。)
1988年的春联:半百人生路漫漫春常在;三十征程果累累鞭再扬。横联是:孺子牛。(注:这是为纪念张光鑫50周岁和工作30周年而作。)
1992年的春联:喜事重重同羊至;金凤翩翩伴春来。(注:1992年是农历羊年,张光鑫家将要搬进大畈的新居。)
1993年的春联:水绿山青天地阔;燕舞莺歌鸡犬声。横联是:风景独好。(注:1992年6月,张光鑫家搬到大畈新居。当时大畈是城乡结合部,环境好。1993年是第一次在大畈过春节。)
1995年的春联:缠腰万贯如粪土;满腹经纶似黄金。(注:张光鑫当时负责单位大楼基建工作。某领导从中捞取好处遭到张光鑫坚决抵制后,利用手中权力打击报复。张光鑫巧妙地周旋,从中感到快乐。因此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
1996年的春联:河曲江长源头远;枝繁叶茂本根深。横联:兴旺发达。(注:1995年张光鑫苦战8个月完成了《张氏宗谱》的编印任务,受到全族人的好评。)
1997年的春联:朝海一跃知深浅;望洋初渡见高低。横联:比翼齐飞。(注:继盛于1996年下海经商,张斌将于1997年赴美留学,两兄弟都飞了。)
1998年的春联:炎凉冷暖逝万日;苦乐悲欢再百年。横联:花甲人生。(注:这是纪念张光鑫和细先60岁生日。)
2000年的对联:文武才海角天涯寻知己;遇佳丽神州故里结良缘。2000年12月,张斌和林佳从美国返回故乡结婚。
2002年的春联:才乘蛟龙观黄鹤;又跨骏马越重洋。(注:2002年,张光鑫和妻子在黄鹤楼之地——武汉过春节,接着将去美国探亲。)
2004年的春联:巡游天南海北无穷乐;拥抱东方之珠分外亲。横联:江山多娇。(注:此前张光鑫一家人都走过祖国大江南北,这年春节将游香港、澳门。)
2005年的春联:蛟龙昂首畅游碧海;大鹏展翅翱翔兰天。横联:四海我家。(注:子孙天各一方,四海为家,甚为欣慰。)
2007年的春联:区区忧患随风去;连连喜讯扑面来。横联:多喜临门。(注:2006年的忧是细先因去九寨沟引起脑栓塞致左下肢麻木。喜的是:继盛、继红又买了新房。)
2008年的春联:长寿儿伴儿寿长;多福孙孝孙福多(回文联)。横联:虎虎双辉。(注:纪念张光鑫和细先七十寿辰,两人都属虎。)
2010年老家新房的春联是:手足情深同心建华宇,根本宝地合力树丰碑。横联是:创业兴家。(注:继盛、张斌兄弟俩合力建成了新楼房,具有纪念意义。今后子孙回乡扫墓,知道自己的根在那里。)
2011年的春联:信步故园新居里;犹在世外桃源中。横联:佳节倍思乡。(注:老家新房建成后,全家人笫-次回去过年。)
湖北咸宁 香城都市报 记者 刘玉关
201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