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吴氏文化研究会吴雷会长
在首届"羊城至德沙龙″上的讲话
尊敬的首届“羊城至德沙龙”组委会各位宗贤,尊敬的各位与会宗亲代表,大家好!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值此金秋时节,首届"羊城至德沙龙″以“新时代至德文化平台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主题,邀请海内外吴氏文化研究组织代表在广州举办,这是联结海内外至德后裔和吴氏宗亲组织的良好平台,这一新的组织形式,必将为世界至德文化研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此,我谨代表南阳吴氏文化研究会及本人向沙龙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能应邀前来参加本次沙龙的各位宗亲一起共同交流和分享泰伯精神、至德文化研究的体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根据此次沙龙活动的要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以简要汇报和交流。
一、个人基本情况
我叫吴雷,是南阳吴氏文化研究会的第二任会长,现任南阳吴氏文化研究会永远名誉会长、世界吴氏宗亲总会常务副主席、《吴氏文化研究》刊物主编。长期以来,始终以吴文化研究为已任,以弘扬泰伯精神、传承至德文化为重点,竭尽所能地团结世界吴氏宗亲和各宗亲组织,先后组织参加了世界吴氏宗亲组织参加的各种活动,尽其所能为吴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承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努力和工作。
二、南阳吴氏文化研究会的基本情况
我们南阳吴氏文化研究会是经南阳市民政局下设的南阳市社会团体管理局批准并依法登记的法人社团。自2004年11月19日成立以来,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以研究中华民族姓氏的起源、演变以及对历史、社会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目的,按照自愿原则,集合各界有识之士而建立起来的地方性、非营业性群众性研究组织。我们的宗旨是: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的基础上,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弘扬至德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共建人文南阳,促进经济振兴。我们南阳吴氏文化研究会自成立至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办了《吴氏文化研究》刊物。《吴氏文化研究》创刊9年来目前已发行了18期,通过深入研究吴文化渊源,挖掘至德精神内涵,介绍吴氏族人重农重教的传统、经世致用的志向、中庸平和的人生态度,弘扬“谦逊礼让,开拓进取”的宗族精神,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与信息互通,充分展现了世界吴氏在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进程中的精神风貌,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和不断激励世界吴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是保护和开发利用了吴氏人文资源。我们结合南阳吴氏的人文历史,先后组织统一了三公仪像,出版发行了《三让高踪》;先后宣传报道并重修了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的吴汉墓,吴汉墓于2022年被批准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我们还组织人员对南宋名将吴阿衡进行了专题研讨,受到了省市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现在吴阿衡墓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此外,我们还参与了江南吴氏鼻祖宣公墓的重修、指定专人搜集整理编写了首部鄂豫皖边区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吴寿青烈士》传记,并在《吴氏文化研究》刊物上进行了连载,吴寿青烈士的家乡——唐河县党史办据此传记在烈士的祖籍地——唐河县昝岗乡新建的《吴寿青纪念馆》内举办了专题史料展,收录了传记原始手稿。
三是多方指导帮助新纂和重编了南阳吴氏各派族谱。近年来,在南阳吴氏文化研究会的推动、指导下,先后新修了江西南丰柏溪吴氏迁南召李青店、曹店《吴氏族谱》、南阳至德堂《吴氏家谱》、南阳市南召县《吴氏族谱》、南阳市唐河县桐河《吴氏族谱》、南阳市方城县《吴氏族谱》、南阳邓州市《吴氏族谱》,重修了南阳市镇平县草场吴《吴氏家谱》。
四是积极参与世界各地组织的吴氏文化研究及恳亲等活动。多年以来,世界吴氏各宗亲组织发起或组织的相关研讨、祭祖、恳亲等活动,我们都全力支持配合,积极主动参与,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尊重。
三、对吴氏文化研究的几点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吴氏宗亲组织蓬勃发展,对泰伯精神和至德文化的研究、弘扬、传承,已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下面我根据南阳吴氏文化研究会创会经历以及多年来我本人参与世界吴氏文化研究和宗亲活动的感受和体会,就世界吴氏各宗亲组织对吴氏文化的研究谈几点认识:
一是无论什么平台的文化研究应注意把握好研究的方向性。所谓方向性,就是文化研究要与我党提倡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一致起来,要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服务,要为世界吴氏和本地宗亲的实际需求而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我们的开姓始祖泰伯精神以及衍生出来的至德文化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研究至德文化就要牢牢把握这个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党和国家所提倡的应保持高度一致,绝不偏离党和国家所提倡的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个轨道。要通过研究,提升世界吴氏后裔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自觉性。要通过研究,把优秀成果融入国家文化建设中,以增强吴氏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吴氏文化新的辉煌。
二是无论什么平台的文化研究应重视和增强研究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伟人毛泽东曾形象地作过论述。他说:“......‘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箭”准确地射中了中国革命的“靶”,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也就是说,我们搞任何研究应要预先设好“靶子”,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结果。因此,在至德文化研究中,需要研究活动的组织者认真设计,拟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题目(如家风家训、谱牒文化、宗祠文化、根亲文化等),既凸显吴氏文化的时代特征,又引导吴氏文化的研究不断出新意,不断出新的成果,以利于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还要在研究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同时,注重品行和美德等方面的理论探索,进而引导世界吴氏后裔加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正面的价值取向。
三是无论什么平台的文化研究应增强个人的自律性。我们作为文化研究者,首先应是中华文化的践行者。同样,作为吴氏文化的研究者,更应该是吴氏文化的践行者,更应该以至德精神净化自己的灵魂,使自己趋向至德、达到至德所要求的一般标准,即:谦让,宽容。不能嘴上喊着“至德”,笔下写着“至德”,而在行动上却违背了“至德”而言行不一。同时,我们还要坚决反对利用文化研究之名而掺杂个人名利等不当行为,要善于求同存异,顾全大局,不能为研究而研究。
各位宗亲,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与感受,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