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族谱资料及有关媒体报道,湘赣吴氏共同尊奉的开山先祖----吴公兴甫出生于福建西部龙岩小池儒庐村。古时的龙岩隐藏于崇山峻岭的峡谷之中,今日成为闽西一座有名的山中之城。
儒庐,位于龙岩西北的一个偏远村庄,距离新罗区小池镇中心的坝墟有二三十里的路程。田心,则处于儒庐村东南山麓几百米远半山腰的一个小山坳。此地山高路险,树林茂密,山涧幽深,溪水清澈,是一个“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秘地方。儒庐村位于非常隐秘而又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也是非常难得的,地气旺盛的风水宝地。
蒙元南侵灭宋之际,蒙古铁骑从北到南,横扫中原,驰骋万里,肆意屠戮。长城内外,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的平原地带,生灵涂炭,杳无人烟。闽越属于武夷山区,粤桂在险峻的五岭以南,沿海之地有大山阻隔,成为汉人的幸存之地。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虽然一度占领了整个华南地区,但元朝的统治势力始终难以深入南国崇山峻岭的腹地。
吴宥家族早在北宋时期就幸运地扎根繁衍于闽南腹地。据《龙岩吴氏族谱》载,公元907~923年,即后梁年间,南国吴氏始祖吴宥便自江西南丰县,迁福建宁化县,落根石壁村。公元1258年,即宋朝理宗宝祐六年,吴宥后人十二郎又是从漳州华崶,如今漳平市华安县华丰镇,迁来龙岩大池小池开基肇业。
湘赣吴氏始祖吴兴甫,公元1334年出生于元代中晚期的铁匠世家。吴兴甫的先祖世代以打铁为生,在元代建有“印川堂”。后来族谱中出现的一些地名,如余炉社,就是炼铁的炉灶;官宅坊,原先是打造刀具和农具的铁匠铺。锻造铁器的技术经过世代传承与积累,吴氏铁匠的精湛工艺,早已声名远播,吴家子孙成为闻名南国的一批能工巧匠。
元代中晚期,蒙古鞑靼的残暴统治早已民心丧尽,中原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至正年间,陈友谅的起义军收复了闽越东南等地。那时的吴兴甫家族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人丁兴旺多好汉,富甲一方如范蠡。世代扎根于大山之中,人丁与财富不显山不露水。吴氏子孙“深山居,广种粮;冶炼炉,起风箱;铁匠铺,叮铛响;图复兴,备战忙;心爱国,复兴强”。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之后,朱元璋的势力大获全胜,并很快统一了江南,开始多路北伐。早在农民起义之前,吴氏铁匠为大量打造兵器,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物资储备。此后,族长吴兴甫带领众多族人积极顺应时代潮流,踊跃投入收复华夏河山的起义后援之中。在龙岩的西北山区,遍地开花搭起了炼铁炉灶,一时出现铸造兵器及武器的大量作坊,成为支持朱元璋起义军的后援兵工厂。如今,龙岩市区西北的很多小地名含有“炉”字,可能就是源于那段特殊的历史经历。那时儒庐村田心的吴家祖屋自然而然地成为管理众多铁匠作坊的中枢机构。
朱元璋得天下后,吴兴甫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而受到封官褒奖。吴兴甫家族,世代以铁艺为生,深居大山,诚实本分,不谙政务,封官不受。1372壬子年,即明洪武五年,朝廷特赐匾额一块悬于深山老林中吴氏祖屋的门额,御赐名为“官宅坊”,以表吴氏族人不遗余力地精忠报国。此后,兴甫公后裔又在田心修建祠堂,并命名为“明禋堂”,此意为明洁诚挚的进献与享用,用升起的烟火祭天以求福。
由于明清两朝都实行“禁海令”,使得闽西山区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后,只能内迁而无法出海。另外,像官宅坊那样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铁匠铺,却始终没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工业模式,也没有形成近代商业运营模式,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如今,位于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儒庐村田心的厝堂,是在原地基旧址上重建的吴氏祠堂。此厝堂于2011年修建,坐东向西,大门朝北,额上挂着“官宅坊”牌匾,两边挂有“渤海念一源流远,延陵兴甫世泽长”的门联。厅堂正中,悬挂着原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题写的“明禋堂”横匾。
龙岩儒庐村吴氏官宅坊的荣耀,不因岁月沧桑而流逝、不因历史久远而湮没。如今,田心官宅坊已成为吴家人铭记历史,爱国爱乡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