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湾吴氏的地理、精神和文化标识
吴 朗
引 言
泱泱华夏,悠悠古国。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中华传统文化能薪火相传,是因为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始终有寻根问祖、饮水思源的文化基因。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古往今来,多少先贤圣哲,面对浩瀚的星空,无数次追问过生命的终极意义。
重视安身立命,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推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等等……这些都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信仰。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华民族如此,家族亦如斯。
每一个家族的繁衍兴盛,都离不开精神追求,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标识。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的繁衍迁徙、文化发展的创业史,是一段穿越时空的记忆;而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家园,承载了一段辉煌历史的回忆,它也是一个家族的文化标识。
太湖县新仓镇有一个罗湾的地方,罗湾乡目前在行政意义上已经不存在了。但一个曾有着七百余年历史的吴氏族群还在,旧称:吴家樟树屋。这里风景秀美,民风淳朴,家族文化源远流长。罗湾吴氏的历史,跌宕起伏,如同一幅史诗般的画卷,写满了传奇和曲折,承载了荣辱与兴衰。
从清嘉庆年间到文革初期,罗湾吴氏有属于自己的地理标识和精神标识,曾经是几代人挥之不去的乡愁,澎湃在老一辈族人的心里,萦绕在迁居外地游子思乡的梦里。
一.地理标识
罗湾吴氏的始迁祖文一公,于元末明初自江西瑞昌从鄱阳湖渡江北迁,在太湖县东乡,也就是今天的新仓河的北面一块宽敞的地带定居下来,“乐湖邑山明水秀,地沃民醇,爰卜筑于灯明山之阳而居焉”(<<应琏公原序>>)于是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开山拓土,置田里居,种谷养桑,为后世子孙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后人尊吴文一为:迁太始祖。
二世祖礼福公和妻子孙氏当年曾从江西瑞昌老家省亲回来,曾带回两株樟树苗,移植在香火堂旁。若许年后,其树合二而一,长成一棵围四五丈余,其冠荫有数亩的大树。
当时水路交通远比陆路发达,吴家樟树屋就在新仓河的北岸,那时的新仓河面较窄,水深流急,往来的商贾乘客在船上远远望见这棵大樟树如一柄撑天巨伞,因此“远而东西两京,近而皖江六邑言及吴家樟树,莫不耳熟而详”(《河股樟树记》),吴家樟树屋因此名扬四方。
1908年罗湾重修《吴氏宗谱》书影
太湖县令段标麟乃云南人,以孝廉令湖。“清正敏干,博综书史,兼通医卜、星相,临事侃侃不阿,上司咸器重之”。当时太湖县境内有许多旧寺观,多依赖其修复。雍正八(公元1731)年,段标麟公差到罗湾,经过河滨时,远远见这棵大樟树粗壮无比,想砍下一根枝桠以雕神像。乃召匠人,匠人有难色,曰:“枝大而长,劲直横空,运以斧斤,必致摧折栋宇,可若何?”段标麟心惶,置而勿取。回到县衙,亲笔题写《盛世琮璜》四字匾额,并令人送至罗湾吴氏宗祠以作纪念。(《吴氏宗谱》)
此树明末忽枯,清初复荣,至嘉庆五年,也就是公元1801年冬上九前三日夜半而颓,后新仓河几次暴发洪水,将吴家樟树老屋基冲塌,此后吴礼福后裔人各他迁,吴家樟树的名字却被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吴家樟树,曾经作为太湖县的地理标识,从此消失于历史的记忆深处。
二.精神标识
祠堂,古时被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又称为“祠室”。在《周礼》中有规定:“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他们祭祖先不能设庙,而只能在自己家里祭祀,这种制度沿袭到宋朝,当时一些官吏纷纷设立家庙祭祖。
直到明嘉靖年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夏言上疏中说:“臣民不得祭其始祖、先祖,而庙制亦未有定制,天下之为孝子慈孙者,尚有未尽申之情,……乞召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乞召天下臣工立家庙”嘉靖皇帝下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于是各名门望族纷纷建祠立庙,充满浓厚宗族文化色彩的宗祠得以遍布天下。
天启六年秋,文一公的十代孙吴继臣,在任通判时因与东林党人相引重,被阉党弹劾回乡隐居。他召集罗湾吴氏族人,修建迁太始祖吴文一公的享堂----吴氏宗祠。聘请一位精通堪舆的大师前来督造。
吴氏宗祠曾建在猫山、鼠山之间
罗湾吴氏宗祠选址在猫山与鼠山之间的一块空地上,定为子山午向。以猫山为祖山,东边以隔河相望的驼龙山为青龙,西边以朗城殿的凤山为白虎,以面前的屠家山为案,一年四季奔流不息的新仓河从祠堂前蜿蜒东去,确实为一处风水宝地。
民国七年(1918年),在族尊吴宣慈、吴宣泗、吴宣和、吴宣思等人倡议和主持下,罗湾吴氏重修了宗祠。祠堂为前后两进,飞角翘檐,气势恢宏,祠堂竣工之日,族人与远近乡邻摩肩接踵,争相观看,无不啧啧感叹。
罗湾吴氏祠堂内曾经悬挂有48块匾额,清代礼部尚书纪昀,两江总督季奉翰,安徽巡抚朱圭,布政使史陈用敷,安徽学院戴均元,安庆知府刘宝良、太湖历任知县周成绩、朱炳南、段标麟、黄中,太湖县孺学教谕葛美,训导叶芬,以及民国时期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湖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安徽大学校长杨亮功、近代安徽教育奠基人程小苏、安徽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储应时、安庆六邑联立中学校长赵伦士、林业专家马大浦、安庆高级中学文史教员金真逸、医学名人韦格六、安庆市高琦小学首任校长,省文史馆馆员戴文秀,还有吴家女婿六邑联中分部主任刘凤梧、地下党陈振元、韩述之等先后为祠堂题字并制成匾额,为家族带来了荣光。
祠堂,它是一个宗族祭祀祖先,弘扬古圣先贤文化的场所;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曾经是一个家族教育子孙后代立志成才的场所;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也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它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
然而,这座见证了罗湾吴氏兴盛与荣耀的祠堂,曾经作为罗湾吴氏的精神标识,遗憾的是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难逃被毁的命运。
三.文化标识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市场化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年轻一代的族人因工作原因,或生活压力所迫,不得不出外打工、创业、谋生。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接触家族文化,更没有兴趣通过阅读家谱来了解家族历史。因此家族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吴家樟树和吴氏祠堂作为罗湾吴氏曾经的地理标识和精神标识,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于老一辈族人的记忆。
回溯历史,吴氏先贤早已远去;展望身后,家族文化走向何处?
今天的罗湾吴氏族人,应该担负起赓续家族文化、传承至德宗风的历史使命。因此重塑家族文化的标识是当前重要任务,有利于族人不忘先祖恩德,教育后世子孙。
据家谱记载,嘉庆十九年,烟店吴大鷟总理族务,与吴大骏等人几经地理堪舆,将始祖文一公迁葬于县东门桥隔河二里许的光土岭。此山全是乱麻石,只山顶到山脚一条黄土,吴文一公墓的处山腰正中,因此被风水家称为“黄龙出洞”,墓前可以远眺龙山美景,如九级台阶层层而上,青翠如屏,正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所在。先祖葬于此,正是借天地之灵气,庇佑后世子孙。
文一公墓地
然而,此后迁太始祖文一公墓地年久失修,祭拜之处杂草丛生,荒凉如此,族人情何以堪。早在2011年清明节后,当时的理事会成员一起去文一公墓地进行了勘察,笔者受世加老族长的委托制作了图纸,并且在房长大会上做了说明。奈何多种原因未能实施。
2012年理事会换届以后,修墓之事一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每年都是吴德华宗亲在会上提出来,最后不了了之。
罗湾的吴氏祠堂原址,早已被一户赵姓人家占用建房。根据目前的形势,重建宗祠很难。罗湾吴氏有2300多人口,也是一个大家族,没有祠堂已是一大遗憾。因此重修始迁祖文一公墓地是塑造家族文化标识的最佳方案和最佳契机。
去年阳历12月12号晚上,东山头吴德华宗亲打电话给笔者(当时在合肥出差),告知理事会想修一世祖文一公墓地,想问一下笔者的意见和想法。
我谈到了以下两点看法:
1. 修一世祖文一公墓地是当代我族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
2. 这是一件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统一思想,团结更多有能力的宗亲参与进来,把这件大事办好。
2024年元月25号晚上,笔者通过视频与东山头吴德华宗亲取得联系,再次就修缮一世祖墓之事进行了交流,并达成了以下共识:
1.理事会应该多方面征求意见,拿出多种方案,包括设计图纸和效果图,资金预算、施工方案等相关资料,再在房长大会上讨论通过并实施。
2. 方案落实以后要积极宣传,通过多种渠道让有能力愿意奉献的宗亲参与进来。
3. 要组建修缮建文一公墓地的专项工作小组,落实具体的工作任务。
吴德华宗亲认为笔者的建议很好。他提出请笔者为修缮一世祖墓地设计图纸,我当时愉快地接受了。
今年初,笔者与家族中的有识之士经过多次交流与探讨,最后达成共识,大家认为:应该将迁太始祖文一公墓地打造成罗湾吴氏子孙的朝拜圣地,家族文化的一张名片,让它成为联系五湖四海包括迁居外地宗亲的纽带,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基于上述理念,笔者与懂施工建筑的宗亲一起实地测量,绘制了施工图纸。远在广州的文格宗亲特地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院的专家制作了立体效果图。效果图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圆地方”为基调,汉白玉大理石石碑彰显祖宗的品格和功德,台阶层数赋予了特定含义,对称统一代表和谐。
罗湾吴氏迁太始祖文一公墓地效果图
为此,组建了吴世崇、吴世长、吴文龙、吴文格、吴朗等5人的文书小组,负责起草碑文、墓志铭、墓联、文化墙碑记等。
为了让理事会成员对于设计方案和效果图有直观的认识,达成共识。3月25号,笔者邀请了理事会全体成员到新仓,先期参观了朱氏陵园和章氏一世祖墓地等,然后在笔者家里看了设计图纸和效果图,大家都基本表示认可,为慎重起见,理事会邀请笔者和吴胜林宗亲第三天一起去东山头文一公墓地实地再次测量。
3月27号,理事会成员与笔者、吴胜林宗亲一起重新测量了墓地实际面积,设计图与此基本一致。中午聚餐时,吴德华宗亲提出修墓设计要有适当超前意识。族长特别提醒笔者,现在理事会只收到15万元,修墓不能借债。笔者表示会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定好目标,全族努力,成功可期。
我们请懂行的专业人员实地测算了需要施工的土方,材料,然后再做了《资金预算方案》。初步估计修缮工程需要18万元,加上不可预测费用,大概是19.50万元左右。目前为止,理事会已经收到15万元,尚有5万元左右的缺口。资金缺口方面,主要的解决途径是下一步成立募捐小组,在众多观望未捐款的宗亲中广为宣传,因势利导,补上这个缺口不应该有很大的难度。
为慎重起见,远在广州的吴文格宗亲专程赶在清明节回乡,分别走访了家族中的代表性族人,并邀请了吴安乐、吴顺水、吴世长、吴文生、吴胜林、吴鹏等部分宗亲座谈。4月12日,吴顺水宗亲为修墓之事再次邀请了吴安乐、吴德华、吴钱结、吴俊、吴卢松以及笔者等人再次进行交流。
大家的意见是按照前文提到的理念,将文一公墓地打造成罗湾吴氏文化的主题公园,让年轻一代的族人和迁居外地的宗亲有一个对家族文化直观了解的地方。
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文书小组专门起草了《文一公墓地施工方案》、《安全责任书》、《各工作小组职责》、《财务制度》等。准备在房长大会上通过以上方案,然后着手后期的募捐。
我们认为,修缮文一公墓地是家族的大事,应该集思广益,求同存异,统一认知。还要让有能力的宗亲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家族的凝聚力,让族人有一种参与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墓地的设计理念一定要体现家族文化的内涵,让来拜谒始迁祖文一公的宗亲更直观的感受到家族历史的荣耀、感受到先祖创业的伟大。这样才能凝心聚力,打造好家族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标识,家族文化才能发扬光大。(202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