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芮公世次考证

时间:2019-09-29 18:58:21   作者:吴大行   来源:小茶生   阅读:639   评论:0
内容摘要:芮公世次考证吴大行 继破解芮公祖属两支系的谜团,明确芮公确属诸樊支系的史实,刹住改谱风之后, 芮公世次几何? 是吴文化研究中又一基础性的重要课题。 吴李才、吴忠强、吴进华、吴铁君、吴朗诸宗亲作者博学多才,广泛搜集,深入研究, 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令人钦佩,值得学习。鉴于此项研究...

芮公世次考证
吴大行
 
  继破解芮公祖属两支系的谜团,明确芮公确属诸樊支系的史实,刹住改谱风之后, 芮公世次几何? 是吴文化研究中又一基础性的重要课题。 吴李才、吴忠强、吴进华、吴铁君、吴朗诸宗亲作者博学多才,广泛搜集,深入研究, 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令人钦佩,值得学习。鉴于此项研究关系人们确认番君、贤王芮公的真实世次,以维护天下吴泰伯第一世家谱牒的正、清、实、纯地位,我想与宗亲诸君共商之,看怎样才能求得正确的结论。
  一、芮公世次的多种记录
  据称:
  1、同治《鄱阳县志》、道光《余干县志》、康熙《浮梁县志》、清同治《饶州府志》、《饶州府吴文王芮乡贤志》等志书,可能是根据并经查阅当地吴氏族谱的世次记载,芮公是夫差公7世孙,世系为:
诸樊(19世)→光→夫差→友→弥庸→句余→涉(蹶由)→申→芮(27世)
  2、明景泰间安徽休宁《吴氏族谱》、明崇禎元年(1628年)安徽歙縣《歙南吴氏族谱》、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歙县《临溪吴氏族谱》等载,芮公为夫差公8世孙,世系为:
诸樊(19世)→光→夫差→友→弥庸→句余→子山→涉(蹶由)→申→芮(28世)
  8世说相比7世说在句余公和蹶由公之间多了子山公一代人。
  3、另据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安徽《歙县澄塘吴氏家谱》、 明正德安徽歙县《富饶吴氏会通谱》、明嘉靖七年(1528年)安徽《休宁县市吴氏本宗譜》、明万历七年(1579年)《泾川吴氏統宗族譜》、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生)《左台吴氏谱图续编》、明万历《茂林吴氏宗谱》、清道光《宿松千一公吴氏宗谱》、清光绪二年(1876年)婺源《旋溪吴氏支谱》、民国六年(1917年)鄱阳至德堂《吴氏宗谱》、鄱阳鸡峰的《吴氏宗谱》以及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的《鸿源吴氏宗谱》等大多数谱牒载,芮公为夫差公11世孙,世系为:
  诸樊(19世)→光→夫差→友→弥庸→句余→子山→涉(蹶由)→彰→穆→平→申→芮(31世)
  该世系相比夫差公8世孙之说,是在涉与申之间多了彰→穆→平3代。 
  除了上述芮公为夫差公7世孙、8世孙和11世孙的世系,还有部分谱记载芮公为夫差公5世孙,如光绪余干《吴氏宗谱》载(笔者对此有疑):夫差→友→蹶由→申→芮,将厥由公记为友公的长子,是芮公的的祖父。
芮公为夫差公五世孙、七世孙、八世孙和十一世孙的几种说法,哪个比较合理呢?
  几位宗亲认为:史书没有记载夫差公的生年,卒于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在位23年,却记得很清楚。但很多吴氏族谱对夫差公生年都有相同的记载:夫差公生于周景王十七年癸酉(前528年),卒于周元王三年戊辰(前473年),在位23年,享年56岁。
  同样芮公的生年史籍上也没有任何记载,只交代了他的卒年为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芮公大概生于楚考烈王时期,据野史资料,一说为前248年,一说为前241年,暂按折中算,约前245年。从夫差公生年前528年到芮公生年约前245年,大约相隔284年,那么:
  按芮公为夫差公五世孙计,约57年一代人;
  按公芮为夫差公七世孙计,约41年一代人;
  按芮公为夫差公八世孙计,约33年一代人;
  按芮公为夫差公十一世孙计,约26年一代人。
  古人的结婚年龄,西周礼制规定,男子20岁“冠而列丈夫”(将头发全部挽至头顶结为发髻,戴上保护发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则15岁为“及笄”(也是将头发梳理为垂于脑后的发髻),是为成年(《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韩非子》:男子20而室,女子15而嫁。春秋时越王勾践宣布;“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国语•越语上》)把男20岁、女17岁定为最迟结婚年龄。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15、16岁,女子13、14岁,其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几位宗亲经过排比分析,认为古人结婚年龄较早,芮公为夫差公5世孙的说法可能性不大,可以基本排除。多数谱所载芮公为夫差公11世孙,约26年一代人的说法,相较于芮公为夫差公7世孙、8世孙的说法,更为合理,故芮公应为夫差公11世孙,上推为泰伯31世。
  对此,笔者钦佩宗亲作者旁征博引、分析研究的精神, 所述句句在理, 打算认同这一观点。然而笔者在考证芮公祖属支系过程中,芮公28世的印记是太深了! 为慎重起见, 便再赴芮公诞生地余干县查找各支系民国之前的旧谱,并与江西省宜春市大成、湖北省武汉市新州区方泉、东乡县小顺、印顺等宗亲微讯电传交流看法, 拟关注下芮公祖籍地余干吴氏民国26年编谱牒的世次记录。
 《余干县吴氏(部分支村合修)族谱》(简称《合谱》,下同)“(注:实际是该县数支数村吴氏合修的族谱,所载世系片断与参加者单独修的不同。并未含盖全县所有支、村。残缺了许多页面。)载:
  诸樊(19世)--光--夫差--友--弥庸--子山---穆--平--申--芮(28世);

  余干县大塘、土桥、汤村、郑家源吴氏谱本:
  诸樊(19世)--光--夫差--友--句(勾)余--蹶由--穆--平--申--芮(28世);                                   
  余干县藕塘吴氏谱本:
  诸樊(19世)--光--夫差--友--弥庸--厥由--穆--平--申--芮(28世);
  余干县裹屋、西隅吴氏谱本:
  诸樊(19)--光--夫差--友--弥庸---厥由--穆--平--申--芮(28世);
  句余---子山   彰
  余干县马桥、湖北省武汉市新州区吴氏谱本和《东乡县城上清志》载:
  诸樊(19世)--光--夫差--友--弥庸---弭鲁
  句余--子山   
  厥由--穆--平--申--芮(28世)
      彰
  江西省丰城市吴氏谱本:(23、24、25世也有类似余干各种错位的记载);
  诸樊(19世)--光--夫差--友--弥庸---弭鲁
  句余--子山   
  厥由--彰
  穆--平--申--芮(28世)。
  余干县和这些从五彩山吴氏衍迁出去的省内外多支系吴氏谱牒均载: 自19世诸樊公至28世芮公,计10世, 前4世、后3世都比较一致, 唯中段三世有异:申公的太祖父23世载弥庸为少数,载句余为多数;曾祖父24世载子山为少数,载蹶(厥)由为多数, 祖父23世多数载穆公,个别载彰公,穆、彰均载者概为兄弟,无载父子者,但一致公认夫差公至芮公历经8个世次,芮公为夫差公8世孙、泰伯28世。孰是敦非? 怎样才能找到一本符合史实的谱牒,弄清芮公的世次?似应作更全面、深入的考究。
  二、芮公世次的真实记录
  目的要求既定,那就得考虑方法了! 笔者始终认为考证谱牒要和研究历史一样,遵循唯物辨证史观和方法论,以实际为基础, 在缺乏考古文物的条件下,应考虑天时、地利、人和诸要素,对宏观微观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从前后上下纵横左右内外,多维度地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比较、演绎、推理、顺证、反证、鉴别、判断、鉴定,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据此,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不仿暂时跳出历史的故纸堆,广开思路,放眼历史画面: 
  1、国亡公落难,繁衍忒维艰   
  断代工程完善后, 知泰伯公生年为公元前1156年, 至今将近3200百年,未经信息时代篡改的五彩山吴氏老谱普遍载;芮公28世, 据余干县调查,近10万吴氏后裔现今大多为100零几世, 90多世和110多世的都较少, 平均每代为30岁多一点。能以此标准来衡量和苛求夫差公至芮公八代的代差也应30岁多一点? 否则,此谱就是不合理的? 其实, 笔者所见所闻余干县内外五彩山吴氏后裔民国前老谱均未载夫差公生年, 据史迹推测似六十岁左右更为合理。那夫差公至芮公的8代时距将近300年, 平均代差是36、37岁了,这岂不荒谬? 否!众所周知, 这8代正值吴国由盛转衰而亡的时期,除了夫差公、友公和芮公一进入婚龄便可早婚生育外, 申公之前的3、4代祖公往往易名易姓逃、隐, 多与吴人一起“散处吴楚闽越间”,过着担惊受怕、朝不保夕的日子, 生存条件之恶劣可想而知, 能按照越国的婚规婚法习俗如期婚娶生育?一般情况下,性成熟了,青春躁动,当事人易于守法早婚, 但真正要结婚又得受环境安全、经济状况、体态长像、年令性情诸多因素的制约,不一定成功,即使婚育生子了, 那成活率又几何? 必定长子而非幼子传嗣? 能传嗣便万幸, 还能幻想他们间保持所谓合理的26年一代的代差吗?不一定吧!人类繁衍发展函数并非直线,而是曲折的波浪线,各支系之间、同一支系的不同阶段、同一阶段的不同支系的生育率、成活率, 都是有差别的,各支系、各群落的人口增殖有快慢、多少,辈份有大小之差别, 耄耋称孩童为太公的屡见不鲜,故笔者认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段, 断定芮公为夫差公11世孙比8世孙合理, 泰伯31世比28世合理, 是不科学的。
  2、申公耄得子,费尽三代时  
  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六年, 楚杀越王无疆毁越后, 吴人处境好转。 申公又名俗, 随父辈返归祖籍地, 习文学武. 仕途奋起, 事楚,考烈王时,任大司马。可灾祸难测,申公妻、子、媳相继逝世,遗留幼孙郢,传由外戚家抚养。又因谏春申君令尹(丞相)黄歇徙吴得罪而冤谪番令,至公元前248年离楚都郢(寿春)告别无锡,携女儿一家赴番邑。思人间坎坷、官场险恶, “齐人说以入齐,不从”(余干老谱载),遂蒙生退意, 迅即辞官避居干越城西南80里偏远的龙山山麓马桥。(见附图1) 公意志坚强, 颇懂医道, 善调养健身,好施仁行义,远近敬仰,皆称长老。惟鳏居孤寂,偏遇外孙论内外亲巯,乃顺女儿意高年续弦,娶得一贤淑、能干孀居的壮妇为妻, 公犹如枯木逢春, 喜生贵子,名芮, 时风雨骤停龙山岭顶突现五彩祥光, 众乡邻惊吉兆出贵人,渐将龙山更名为五彩山,申公乃成为五彩山吴氏、余干吴氏的始迁祖、发脉公。由于申公夫妇的倾心调教, 芮公奋发向上,茁壮成长为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改造数千散兵流寇成为保境安民的乡勇之统领,治番江湖号番君,秦暴举义旗立大功,汉封长沙王,成为华夏一统蛮夷之地的首位王者,众乡邻乃至百官万民自然特别关注这个家庭,至当地流传开了一首民谣:“申公八十得一娃,娃成番君坐长沙。长老筋骨真个好, 笑死长沙百万家!” 笔者虽工作在县外,但自幼至今在上下余干都听到过两、三代宗长们如是讲, 七十年代县政协会刊曾经刊载过此类民谣。由此可见申---芮代差占去三、四代时光! 先是官民关注这个家庭, 传说这个典故, 后有长陵公诏复五彩山,后裔繁衍昌盛,群体记忆,传诵这个典故,因此芮公故里届届修谱主编是不会也确实没有篡改过芮公的28世次! 早期,自五彩山衍迁外地的芮公后裔,独自或与兄与弟忙生计、搏仕途, 发脉之初, 哪有后裔群体牢记、传说这个典故?  故他们怀疑和更改芮公28世次也无需苛责。 以上两点说明芮公28世次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机遇、家庭境况造成的,是矛盾的特殊性规律所决定的,不认识、不遵从这一规律, 将得不出正确的史学结论。
  3、珪璋谱如镜, 二十八世明  
 《芮公祖属支系考证》一文揭示: 
  如胜公将次子璋公改名允承,依附贤名而封侯觐成的御谱载:
  季札○19—征生○20—启蕃○21—诩○22--售○23—○24庸—勾余○25—厥由○26—申○27—芮○28
  如胜公令长子珪公保持原名,固属王名而祭祀密藏的谱牒载:
  诸樊○19—阖闾○20—夫差○21—友○22—弥庸○23—子山(山的误载)○24—穆○25—平○26—申○27—芮○28                                                      彰
  诸樊公、季札公是胞兄弟。夫差公、启蕃公是堂兄弟,互相对应,到芮公都是泰伯二十八世。
  如胜公将厥由(蹶由)公取代名不见经传的平公, 使曾任楚大司马的申公、芮王及多代大汉王侯后裔,还有东汉复兴公、汉公父子间插入的硕学大儒英烈吴章,串联于季札支系, 成为次子允承公贤人多多的家传世系进觐, 激动得汉桓帝“拍案叫绝!”这绝非基于客观原因的“接错了系世”,而是刻意的依附贤名!所谓“家传世系”就是家谱、宗谱中的世系表载, 只不过繁简之差, 实是一回事, 汉代也如此。唐•少微公虽对此谱有所疑虑,坚持按诸樊支系修纂原谱,但毕竟囿于历史条件,没有也不可能去公开破解这个“谜团”。
  如胜公由于敬祖畏祖和因果报应的思想,自感依附贤名愧对直系祖公,故特令长子珪公而不是次子彰公,固属王名继续载入诸樊支系不准再更改,始终保持着对直系祖公的祭祀。为躲避依附贤名改谱的欺君大罪, 更是交待不得外传而密藏于宗室,这在客观上成就了一本真实谱牒! 只不过阴错阳差, 经皇帝点赞钦定的造假谱牒成为御谱, 取代真实谱牒, 成了一千八百多年来各朝各代尤其是史志谱工作者尊崇、引据的标杆权威谱牒。只有在谜团破解后,原谱才得以显现稀世珍宝的质朴和光辉!
  既然次子依附贤名封侯、长子固属王名祭祀之目的均已达到,如胜公便毫无必要多伪造几位祖公插入, 使芮公由28世变为31世! 故璋公之御谱、珪公之原谱均载芮公系泰伯28世, 就成了铁证如山的历史鉴镜!
  4、申芮记真传, 纂改巧成拙   
  ⑴ 申公芮公记真传  
  申公芮公饱读经书, 满腹经论,为将为王, 智高德劭,记忆力超强, 夫差王、太子友、王孙弥庸天下皆知,是他们的直系祖公, 紧接其后的24、25、26世仅两、三代的祖公,是申公的曾祖父、祖父、父亲,按常识难道他们连名字也不知道?难道不会一代一代地传告给下一代?夫差王室后裔中这支单传的申公,背负着先祖的厚望重托, 在众惊“吉兆出贵人”的五彩山诞生芮公,岂能不载入家传世系?芮公王室侯庭怎能不密记成谱? 在汉帝刻意剪除异姓王的恶劣政治气候中,或许还有什么暂未察悉的疾病禍害,王室侯庭人丁并不兴旺,绝嗣失国吴薚呼? 幸仲雍公、吴王的顽强生命力基因,终传承于芮公庶子、便顷侯浅公!浅公曾孙千秋公坐酎金罪削侯后,玄孙长陵公成为布衣,遵诏复家五彩祖籍福地,成为又一位背负着先祖的厚望重托、唯一传嗣芮公后裔的中兴人物!难道他不会实记密藏高贵荣耀、蕴涵磨难的家谱?
  ⑵ 徽谱之弄巧成拙  
  少微谱是徽谱的代表,为唐•左右台监察御史、文学家少微公所主纂,并派生出众多名家文章,这是继如胜公篡谱觐成御谱之后,吴谱编纂史中的又一件著名大事,其众多后裔坚守固属王名的祭祀,功不可没!影响很大,至赣谱中的鄱阳吴谱也世系相随。只是此谱那届主编并非少微公本人,其主观愿望追求格式规范完美,由于未曾听说过“申公八十得一娃”的典故,见夫差公至芮公三百来年只有8世,乃怀疑原谱有错!于是乎去求助春秋时期主述鲁国、兼述周王室和诸侯国王室成员活动的中国首部编年简史《左传》---史志谱领域的一标杆经典,将书中所现吴王室成员句余、厥由、子山等一概插入夫差后裔世系之中,并将穆、彰兄弟拆分为父子,拼凑成“31世说”的世系表。然而《左传》深奥难懂,古无标点,此公古文功底浅又粗心大意未深读细研,竟冒失地以管窥之见予以篡改, 却不知插入的都是夫差公祖辈,乃至弄巧成拙。且看:
  ①《左传》载:鲁襄公二十八年冬,齐罪臣庆封奔吴,“吴句馀予之朱方”,句馀(句余)名字现此处, 郭丹先生译之为吴王句馀, 而那代王是诸樊王的继任者,《合谱》告:应是馀祭公,是夫差公叔祖父,句馀则是叔系高太祖, 怎能充当后裔?
  ②《左传》又载:鲁昭公五年冬“吴子使其弟蹶由犒师, 楚人执之,将以衅鼓。……乃弗杀。”此时吴子为吴王馀昧, 是夫差祖父诸樊王之次弟, 蹶由也以弟现身,当然是夫差公的叔祖公,绝非后裔!    
  ③《左传》再载:鲁定公四年“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 子山住令尹之宫, 夫概王欲攻之, 惧而去之, 夫概王入之。”子山是夫概王(短时篡位)那代人, 怎能成为夫概亲侄夫差公的玄孙呢?
  ○4 那是否属同名之误? 否! 泰伯公入俗荆蛮断发纹身,感化荆蛮世袭周礼,华夏和西方有别, 与祖同名视为乱伦,这是不可能的。
  (3)赣谱之类似误错  
余干吴氏及衍迁周边进贤、南昌、余江、万年、乐平、弋阳、临川、丰城、宜春等地祖属夫差支系的老谱,是赣谱的主体,史上曾联手纂修,历届谱师谱匠得以知道“申公八十得一子”的典故,始终坚持“芮公为夫差公8世孙(《江西通志稿》称6世孙是因为除去父子两代)、系泰伯28世”之说。但约30年一次的修谱,各地联修少、散修多,某支谱某届主编先生也因上述同类原因,心血来潮犯了徽谱撰编中的同类错误,只是错误程度小些,怀疑点集中于弥庸---子山两代, 将《左传》载有名字的句余公、厥由公、子山公还加了个弭鲁,煞有介事地并联或混联于泰伯23、24世,同样将夫差公的祖辈错成晚辈。还有几家支谱见《左传》载的越吴“泓上效战”, 友公、弥庸公被“获”(郭丹先生译为杀,是否有古本为据?其实获为俘,非杀,安徽吴朗宗亲也曾解释。),或断定或轻信流言弥庸公年少被杀,不是传嗣人,被删掉了! 用句余公取代。虽未触犯余干吴谱之世次, 却将夫差公叔系高太祖当成孙子,错乱了申公的太祖父、曾祖父尊名! 同样是弄巧成拙! 
  5、余谱藏珍宝,史籍可映照    
 (1)留录了申公、芮公的身世资料    
  从古到今谱先生为压缩篇幅,逐届渐趋厚今薄古删繁就简,对世系表仅留录一代一个祖名的简要传递,甚至名人、伯叔祖分迁等资料也删除,惜墨如金真难了后人!全球芮公后裔数以千万计,在信息社会之前,皆不见载有芮公生时生地的谱牒面世,因为某届谱匠删除了。笔者为刹住改谱风破解芮公分属两支系的谜团,方觅览芮公故里诸多吴氏老谱, 发现:民国26年承传撰编的《合谱》兼带《裏屋吴氏宗谱》(保管人逝后找不到了)、《西隅吴氏宗谱》三版本,留录了:余干吴氏始迁发脉祖申公别名、迁入原因和地址(详见5页);芮公在干越城西南80里偏远的龙山山麓马桥,于公元前237年即楚幽王元年甲子年五月十三日寅时诞生,仅享年36岁,这可是两千多年来天下唯一的原始记载(见附图2)。因遵祖嘱密藏未外传! 古今人人出世,先登记户口后上谱,都写入姓名生时生地,在身份证制度实行前,走向社会确有少数人为学、业、婚、役等事宜,串通邻里、基层户籍机构更改年龄的, 却无意念也无必要去更改谱载生时和生地。成为名人后才有机会书入方志,现今所用芮公诞生于公元前241年乃取自汉后的方志,也无长沙王室史籍资料为依据, 实为史上名家推断商抄而定。三本谱牒的真实性无人否定,也无法否定,其所载芮公生时生地是天下唯一的原始的正确记载!
 (2)留录了长陵公复家五彩的资料
 《中华姓氏通史•吴姓》(刘佑平著)和《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载: 吴千秋被免除封爵后,被迫从湖南“迁山西蒲坂”,其子两个,叫“衍陵、胤陵,……”也随迁,这与班固著的《汉书》比照根本就对不上! 根本就找不着“衍陵、胤陵”的名字, 根本就没有“上造长乐诏复家”七个字与之相对应。而余干这三本吴谱载:浅公玄孙“长陵又讳编,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诏复高皇帝功臣等一百三十六人家子孙,以长陵父(千秋)坐酎金国除。元康四年(前62年)上造长乐宫,诏复其家,为公子有逸气。”(见附图3)虽文句欠通顺,字、词可能有错漏,各本记述也有差异,但内容与《汉书》二•表[一]的简要记载:“编 元康四年,浅玄孙长陵上造长乐诏复家”完全相吻合。芮王室中浅公之外的侯庭绝嗣,因父千秋公遭酎金罪失封而沦为布衣的浅公,成了吴氏关键性的传嗣中兴人物!禍中福所倚,是他离别险恶的政治气候,在五彩故里祖籍福地的青山秀水间、广袤沃野上,沐浴阳光雨露青新正气,强健体魄,顽强拼搏,再度耕读传家,代代生生不息繁衍了遍布全球的芮公后裔。汉书鉴证于此,何等珍贵! 可惜裏屋、西隅两本老谱受其他支谱谱匠影响,虽存有许多宝贵资料、坚持芮公为泰伯28世说, 但也因同样缘由,犯了篡改申公太祖父、曾祖父名的错误,失去了稀世珍宝的资格。
 (3) 具有鉴证经典记传的本质功能
 《左传》载:鲁襄公二十八年冬,齐罪臣庆封奔吴,“吴句馀予之朱方”,谱载“予之朱方”的那代吴王,不是泰伯16世的句馀公,而是泰伯19世的馀祭公,此谱纠了《左传》之错;又《史记》载寿梦公有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四子,《左传》载“吴子使其弟蹶由犒师”,多出个弟弟,现代人难免怀疑:两经典孰对孰错?而《合谱》载:“吴王馀昧使其從弟蹶由,……”(见附图4) 并说明蹶由是王室叔系祖句馀公后裔,四胞兄弟乃句馀公兄句卑公之王室直系后裔,一个从字, 知堂弟, 非胞弟, 这本余干吴谱比《左传》记载得确切, 一言圆解了两经典古籍的矛盾现象。
一叶知秋,可见此谱对吴氏的历史事件是独立自主撰编的,并未抄袭《史记》   《左传》两经典蓍作,世系传递虽简明扼要,有过于删繁就简之憾,毕竟支系分明,世次清楚,昭穆有序,且载有先祖居地、战地、迁地、诗碑等资料, 两、三千年届届留录至今,符合史实,多么可贵! 
 (4) 坚守特定阶段真实的世系传递
  更令人惊喜的是该谱承录了吴氏发展特定历史阶段“夫差公----芮公”曾遭误传、误印现已纠正的真实世系传递:
  诸樊(19世)--光--夫差--友--弥庸--山---穆--平--申--芮(28世)
彰              (见附图5)
  干越古城钟灵毓秀云集全县宗贤,合族篡修优选出素质高之主编, 遵循“祖谱密藏,不得篡改”的古训, 撰编严谨虔诚,有别于独修的支谱,终传得一真本! 囿于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局限思路,至“子山”之名插入而不得破解,却未滥改乱改错改。笔者经反复分析辨证,认为应是某届谱匠将“弥庸  子一 ----山”误载、误印为“子山“之过。吴承斌宗亲编的河南省《晋迁濮吴氏宗谱》载: 本支系出自余干五彩山,芮公为泰伯28世,弥庸公只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山, 可与余谱互为印证(见附图6)。 至此, 笔者思维愈益清晰,认为这本民国26年传承纂编的《余干吴氏(部分支村合修)族谱》之谱头,就是如胜公令珪公密传一千八百多年、固属王名、不曾篡改、天下唯一的真传版本!是稀世珍宝!理应恢复其原本的标杆权威谱牒的正宗地位!

  上述结论我坚信不疑, 但可能出现错字、错词、错句和个别论据错误,恳请名家同仁宗亲们批评指正,以便修改完善,不胜感激!

芮公世次考证 图1

芮公世次考证 图2

芮公世次考证 图3

芮公世次考证 图4

芮公世次考证 图5

芮公世次考证 图6

芮公世次考证 图7

  吴大行系中共上饶市委党史办的退休翁
  手机号码  19970344569
  2017年12月27日   初稿撰于上饶家中
  2018年10月10日   二稿存于夏门先辉宗贤处
  2019年 08月31日   三稿讯发余干首明宗贤处
  2019年09月25日   成稿讯发长沙增魁宗贤处
  2019年09月25日   成稿讯发余干夫敏会长处
  8490字






上一篇:浅读《果石派仁九公吴氏源流序》之拙见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